第二二四章 传统艺能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比如攻下了这个地方,平日里谁最被人仇视嫉妒、谁拥有田产最多,就把他杀掉。把他的一半粮食收为军粮,另一半分给当地的贫苦者,在把贫苦者最渴望的土地均分。”

连富光只是很正常地介绍了一下历朝历代造反的路线,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

他知道的也不是很多,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是道听途说。

但就是这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便让瓦尔克尼尔更加担忧……这种造反的路线,正是他最害怕的。

爪哇的情况和天朝不同,土地的可买卖的私有制度还刚起步,还是传统的村社份田制。

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换汤不换药的。

万隆地区,荷兰人的军事力量不多,主要还是依靠当地人管理,那些管理者就算是半个农奴主了。

他们有公司给的低价收购的分红,日子过得相当不错,有钱有粮。

而当地的百姓则是多受压榨。

按照连富光说的历朝历代的中国的传统艺能,要在万隆地区站稳脚跟,实在太容易了。

甚至,连套路都不用换。

攻入村社,处死村长,宣布废除一切强迫种植制度、均田免粮废除实物地租,和一切奴役性的强迫劳动。

而且,万隆不是巴达维亚,当地的中间商也不是华人,而是当地土著。

起义者不用担心,当地的土著会因为高等华人包税等因素,而仇恨华人。反倒是会和这些起义的奴工一起,干掉他们敢怒不敢言的村长。

现在这支华人起义者,可以伏击荷兰二三十人的小队,这个水平攻占个村社简直易如反掌。

攻入村社后把那些平日作恶多端的人一杀,财富一分,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队伍。

至于当地土著贵族的战斗力,瓦尔克尼尔太清楚了,不堪一击。

正在忧虑这件事的时候,城外又传来了一个更加不妙的消息。

从那些“叛乱者”栖身的糖厂里,发现了一支损坏的褐贝斯步枪,以及一些英文的小册子。

这些英文的小册子的内容,都是些克伦威尔时期的激进派主张。

《英国被压迫贫民宣言》、《新正义的法典》等等,只是翻看了一个开头,就可以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东西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