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九章 邦加的大麻烦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大顺皇权在大顺本土的统治基础,很明确。

至少,李淦这个皇帝的脑子很清醒:小农、自耕农,府兵,良家子,一句话,保守且喜欢稳定的耕战者。

这就是为什么李淦宁肯多花钱,让退伍老兵去开垦永业田,也坚决反对为了省钱把退伍兵扔进京畿、松江的手工工厂里。

但在邦加,或者南洋,这种统治基础并不存在。

爪哇的土地所有制还是村社农奴制,小农自耕农还是少数,而且多半也不是华人。

朝廷将来下南洋之后的统治基础,到底要依靠谁?这是朝廷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局面,无法从史书上找到答案——糖厂、种植园、矿场,这不是土地,不可以按照抑制豪强的讨论,打碎之后分给个人形成一堆自耕农——在必须保证多人合作的手工业工厂制的制度下,朝廷要怎么办?

对此,历代王朝的对应策略,就是治标治本:不允许大规模手工业工厂、不鼓励私人开矿,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到了青春期产生了欲念,和以前的孩童时代不同了,直接切了,不就结了?

朝廷有丰富的孩童时代的经验,但我没有青春期的经验,所以恐惧未知,割以永治。

如果一切照旧,问题不大。

然而大顺不想一切照旧,花钱出力下南洋,是为了金子银子贸易的钱,而控制几种特殊贸易品是朝廷能拿到钱的最优解,那也就意味着不可能一切照旧。

一切都不能照旧,“宣慰”二字,就有些难。

刘钰对南洋的具体情况不能说了解到了如指掌的地步,但跳开华人、非华人的角度,从阶级这个角度来推断南洋的状况,以及之前巴达维亚方面的情报搜集,也能猜个三五分。

就像他一直在朝廷里说的那些话,不要刻舟求剑、不要削足适履、不要守株待兔。

现在南洋的情况十分复杂,并不是后世某个时间段,南洋华人无不盼着朝廷大军前来的局面。

历史上南洋华人无不盼着朝廷大军前来的局面产生的原因,是英、荷等帝国主义的爪子已经彻底掐住了南洋,牢牢控制。

上层华人挨了打,才会寄希望一个共同体,而朝廷就是这个共同体的现实影像。

现在,局势大不相同。

英国连印度还没拿下,荷兰也就只能控制一下香料产地,以及诸如巴达维亚这样的城市,法国人许多年前刚被暹罗人赶跑让其滚蛋。

乱。

没有一个能把整个南洋控制起来的力量。

缺乏控制,又处在贸易要冲,这是“萌芽”们最喜欢的地方,缺乏实在的管束力和控制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