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伸过去,才能无中生有地制造筹码。
至于到底选谁,此时还不是下注的时机。而且,俄国现在有个几乎完美的理由拖下去,那就是“我不是不想参与中欧、西欧的战事,我很有兴趣。但当务之急,我要先把瑞典解决了。”
现在中欧的局势,还很不明朗。
刚从前线传来的消息,法国军队攻占了布拉格,其势正盛。
普法联盟在此时的欧陆真的是没有敌手,法国陆军传统就很能打,普鲁士没想到也特别能打,巴伐利亚也不差。
奥地利又死撑着,不割西里西亚,但感觉再撑下去,维也纳都快要被打下来了。
虽然不管是伊丽莎白还是贝斯图耶夫,都对普鲁士全无好感,极为警惕。
也虽然贝斯图耶夫认定了法国才是俄国称霸的最终大敌。
但在现在这种局面站队,反法普同盟,那可就是以感性取代了理性了,纯粹脑子有问题。
如果要是奥地利被肢解了,俄国当然可以立刻和法国签订盟约,跟着一起吃一口。而不是傻呵呵地和整个欧洲作对,去打已经把奥地利肢解了的普法同盟。
但只要奥地利还喘气呢,局势还没有到彻底清晰明了的时候,就不要轻易破坏和奥地利的关系。
终究,两家还要一起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巴尔干地区两边也有共同利益。加上土耳其现在距离所谓的“西亚病夫”还有段距离,刚爆锤了奥地利,看起来还是很吓人的,故而与奥地利能不翻脸就不翻脸。
况且,绝对的理性,是对“哲人王”的要求。但凡是人,就不可能绝对的理性。
伊丽莎白内心其实很讨厌英国、奥地利,因为这俩国家的势力,在之前的俄国混乱政局中,都是坚决反对伊丽莎白上位的。
反对的原因,也是基于伊丽莎白是彼得大帝政策的继承者,或者说是俄国新党的代表人物。
绝对理性的君主,可能会在登上皇位之后,杜绝之前那些继承宫斗时候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换到大顺这边也一样可以理解:某皇子卷入了夺位之争,结果一些大臣反对此皇子,等此皇子真登大宝之后,能像李世民对魏征那样的能有多少呢?
不过在对待大顺的问题上,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让伊丽莎白倾向于和大顺立刻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感性上,刘钰确实是“雪中送炭”,几乎凭一己之力把她送上了沙皇的皇位。
虽然实际上没有刘钰,她自己政变也不难,但谁也没有前后眼,这一招化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的手段,正是刘钰所极为擅长的。
理性上,和大顺开战没有任何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