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八章 打印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安禄山可以谋反,渔阳鞞鼓,意图称帝,因为可以赏赐将士手下,从龙之功。但安禄山可以让数十万将士,舍弃家人,背井离乡,跟他一起远赴西域称王吗?”

“其三,英法各国,欲得印度,必要训练土兵。其国甚远,运输不易。而天朝每年流民十万计,征以为军。既可抽走青壮,以防造反;亦可使之为军,运送至印度服役,为国库谋财。”

“又可地方当地势力崛起,更使得统兵大将无法培植自己的本地势力。”

“其四,丁税、亩税,乃至盐铁专营种种,收敛此财者,有比天朝更擅长的吗?”

“其五,纵然失败,于国何损?一旦成功,获利百倍。”

“是以,臣以为,能!”

他回答的,看似驴唇不对马嘴。

皇帝问的是,这事有几成把握?应该怎么干?

刘钰回答的,却是这事你放心去干,不用担心谋反、不用担心自立,不用担心深陷泥潭。

至于怎么干、几成把握,说都没说。

但没说,也就等于说了,这完全可以理解成:成功把握百分百,所以无需讨论怎么干,只要考虑你想不想干。

皇帝的职业是皇帝,不是阅卷老师,不会因为答非所问就扣分。而且,鉴于职业的特殊性,有些问题作为皇帝是不可以亲口问出来的。

臣子回答的好不好,不在于问题的表象,而是需要听出来皇帝的潜台词。而且有些潜台词,即便理解错了,皇帝也不会觉得有问题。

如今刘钰将印度的情况一说,皇帝听的也相对满意,细细思索一番,不由想到刘钰常说的“刻舟求剑”的故事。

以过去看似相似的经验,来套南洋甚至印度的事,完全就是不对的。

因为……海军,是技术兵种,也是吞金兽。

蛮族、夷狄、小国,可以练骑兵、可以强步战,总有以少胜多的可能。

但海军,不一样。没有钱,没有技术积累,就是打不过。

价格明码标价,正规战列舰三四十万两白银一艘。你就算是天才,在外海,也不可能一艘护卫舰怒干二级战列舰。18世纪的远洋海战,没有八百破十万的故事,也不可能出现八百破十万的故事。

打不过进攻方的海军,游不过大海,就既不会出现土司烦乱围攻成都重庆的情况、也不会出现藩属造反兵临南宁的可能,当然更不可能出现蛮族军事化集权入关成功。

而这,也就不存在养寇自重的可能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