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四章 巴达维亚的决断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现在,他们不敢抢。

原本中层还能靠受贿弄点钱,比如糖厂需要的华人奴工,都可以闭一只眼睁一只眼,不查居留许可证问题。

但现在,中层的这份收入没了;公司总部不断抓紧对华贸易,中转港地位堪堪努力维持着,多方博弈之下锡兰的货物要先绕回巴达维亚再去荷兰,为的就是迁就地方利益;制糖业的萧条,中转贸易的消亡,带动的是商业的服务业的萧条。

一边是英国人在锡兰、印度、乃至于爪哇捅刀子。

一边是中层员工极度不满,自从移民政策开启之后,光瓦尔克尼尔知道的员工向总部投诉他这个总督的信,就有十几封。

一边还有大顺向盯王八蛋似的盯着公司的华人政策。

以及,万隆地区的起义,围剿了两次,损兵折将。那些义军有火枪火炮,也算是可以理解,英国人给的嘛。

然而,第二次围剿的时候,这些义军连埋伏都没打,而是直接摆开了阵势会战,敲着战鼓、列阵阵线,在近距离一波齐射,直接打崩了公司的军队。

有枪有炮,都不可怕。

锡兰岛上的僧伽罗人,也有枪炮,照样不堪一击;南洋酋长们,手里的火枪也不少,可照样被荷兰人轻而易举击溃。

可能列阵野战,这就非常可怕了。

第二次围剿失败之后,瓦尔克尼尔趁机先把责任都推给了驻军军头的无能,因为驻军的军头一直都想当总督,和瓦尔克尼尔是竞争关系,还时不时写信向董事会告状。

然后便在1743年,和万隆地区的义军,签订了一份条约,承认这些义军对周边的控制。

暗地里,是想要调兵遣将,准备再来一波围剿。那里,离着巴达维亚太近了,而且若是不能扑灭,恐怕很快爪哇地区的酋长们就要联合他们反叛了。

这波缓兵之计,瓦尔克尼尔觉得用的不错。

可是,不曾想,主动撕毁条约的,不是他们的公司,而是那些华人起义军。

野战已经足够让巴达维亚的上层震惊的了,现在居然直接攻棱堡了,而且还是非常标准的攻棱堡战术,七天时间就让守军崩溃投降。

对此,瓦尔克尼尔面对着巴达维亚的高层,神色极为慎重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先生们,现在不是骂那些无耻的英国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夺回井里汶,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

“我们已经证明了,我们可能无法控制山区。”

“但是,如果连沿海城市,我们都无法控制的话,那将是公司在东南亚统治崩溃的开端。这是多米诺骨牌,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