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六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下)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流水的总督、铁打的老爷。而且也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就能管理。”

“对村民来说,村社村长,是沟通他们和总督之间的中间人;对咱们来说,他们也是替咱们收税的中间人。缺了这些中间人,朝廷很难统治这么大、大部分都是夷人的南洋。”

“甚至,可以给他们完全支配村民的权力。”

“不过,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做会有很大的问题,将来说不定要出大事。”

说到这,牛二悄悄看了看刘钰的脸色,希望从刘钰的表情上看出点什么。这不是正式的考教,只是试探着说说自己的想法。

他没有全然肯定自己的想法一定可行,而是说考虑到会有问题、将来会出大事。

然而刘钰只是静静地听着,并没有立刻表态。

不从道德上去做批判,某种程度讲,可以说是帆船把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后的某种必然趋势。

如同巴西和美国内战前的南方种植园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者推行最最最野蛮的奴隶制,目的却是向当时最先的生产方式提供原材料。

之前巴达维亚的一些蔗部糖厂,所使用的华人奴工,已经基本类似于变种的奴隶制了。为的,也是向最发达的商业资本主义的西欧商人提供商品。

又或者,类似于三十年战争后的中欧的再版农奴制。

看上去是倒退,但从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角度看,再版农奴制,不过是一种“商业资本主义的一种变态”。

之前的农奴制,是为了维系自给自足的庄园。

而再版的农奴制,是村社村长、大地主,充分参与到世界市场中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各种原材料。

中欧的粮食、牲畜、葡萄、木材,不是为了庄园自己用,而是为了投入到西欧的资本主义市场中赚钱的。

整体上,他们还是为阿姆斯特丹或者伦敦的资本家们服务。

牛二设想的这种在爪哇实行的政策,就本质上讲,是在为松江等地聚集的大顺资本家们服务的。

因为大顺的商业资本,需要靛草、香料、棉花,咖啡。

将那些村社的村长,强行扭曲为农奴主,将村社的村民扭曲为农奴,固定在土地上。利用他们,来生产世界市场、大顺的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嗜好品。

既然世界市场被帆船联系在了一起,那么这种“商业资本主义的一种变态”,出现也就是某种必然。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