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二章 东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指望这些人能真的明白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和指望明末的地主阶级主动维护大明朝的统治差不多。

刘钰也不急着将下南洋之后的手段讲出来,而是反问道:“你们既都觉得如此不合适,却不知你们觉得最好是什么样?”

刚才问刘钰问题,林允文还敢说话。现在刘钰反问,林允文就不敢说话了。

说的朝廷不满意了,自己要遭罪。

说的朝廷满意了,自己的同行们肯定不满意,日后免不得要被排挤。

这时候啥也不说,便是聪明人的选择。

长久的沉默中,这些新兴阶层们思虑良多。

若是真的说真心话,到底想要什么样?他们心里其实也有谱。

这个时代虽然没有满清,也没有满清的十三行制度,以及大顺既然下南洋了那么担心西洋船靠近漕运起点而将贸易中心转移的可能当然也没有了。

然而,若说这些商人们所能想象出的、最符合他们心中期待的贸易模式,当然还是类似于十三行的模式。

不过下了南洋,这表象就会有些改变,内里还是一样的。

无非是朝廷用地丁银、盐税做军费,造舰,扩军,控制南洋。

像荷兰人统治南洋一样,对香料进行严格的管控,禁止私人经营。

然后,将对西洋贸易的垄断权,授予这些大商人组成的行会、商行。

这样,赚钱的是他们、花钱的是朝廷,自己啥也不用管,大顺的手工业基础加上南洋的香料,真的是坐在家里数钱就行了。

若真是这样,真正的大豪商,不搞个三五千万两白银、不做东印度公司的债权人、不买纽约的地产、不投资北美的毛皮贸易,这都对不起他们的垄断地位。

这种模式,是刘钰最为讨厌的,也是一直以来极力避免的。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这种模式无疑是商人们最喜欢的:想要把市场和运输都把握在自己手里,那就要打仗、要花钱,这都是成本。

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超额的利润,谁会去想着花高昂的成本、赚取可能更高的利润?

只不过,在场的这些大顺的新兴阶层里,地位低的,不太敢在这种时候说话;地位稍高一点的,早就和刘钰有所接触,知道刘钰完全不喜欢这种毫无进取心的获利模式。

再者刚才刘钰的话已经说的相当清楚了,花着农民缴纳的地丁银和盐税,去给商人阶层赚利益,除非大顺是金融资产阶级专政,否则这是绝不可能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