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三章 艰难的第一步(上)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这还是米价高涨的时候,而实际上,上海县的土地,正常年份也就二三两银子,因为收租子只能收五斗。

历史已经证明,搞摊丁入亩,会导致土地价格下降,因为劳役、徭役、摊派不按人头按土地,那么小农更容易破产、土地价格也会下跌。

能收五斗租子的土地,二两银子一亩。

往少了说,就打五斗租子,只能卖四钱银子。

这年回报率是多少?

40%。

稍微赶上灾年,米价上涨,回报率动辄年息100%也有可能。

现在问题来了,就大顺这国情、这惯性,这土地保值程度……

有一万两银子,是买地呢?

还是投资有风险的有限责任制公司波动的股票?

这是傻子都知道的选择。

故而说,大顺也好、大明也罢,没法在本国借国债、没法照猫画虎学西欧银行、国债等模式的原因,非常简单。

你朝廷无能,既给不出50%的年息、又不能让耕者有其田让佃租下降。

朝廷要是能给出50%的年息,两年翻倍的国债,你看有没有人买?

但是朝廷又不能拉金屙银,怎么可能给得出50%年息的高利率?

或者哪怕按照古儒那一套空想,搞成人皆有其田、十一税、井田制,哪怕国债10%的年息,你看有没有人买?

但是颜李古儒学派那一套,三十年租佃之后土地归佃户所有,也就类似于三十年分期赎买制度,和平过渡……连空想都算不上,简直是妄想。

放到贸易投资上,也是一样。

在荷兰,5%的年息,就能贷到款,只要信誉够;8%的年息,能让资本把募股的门槛挤爆;15%的年息,能让你直接发公司资产20倍的债券。

在大顺,资本歪头看看,转身去囤地了。

5%的年息,也配让天朝的资本投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