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零章 相对的仁义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种点木薯、地瓜、土豆、菠萝蜜之类的东西,给干活的吃。

日本那边不也是这么干的吗,大米要卖了,再买便宜的粮食吃。

至于找人,那也不用他们亲自去办。

只要产业做起来了,自有人会在灾区或者各地收购人口。

比如说欠了高利贷的,十两银子对佃农来说就完全还不起了。到时候,出十两银子还了债,给人口贩子点中介费,去南洋干活还债就是了。

当然,在大顺这不叫奴隶。这叫契约长工。

又或者,沿海的地方遭灾了,将来肯定会有专门的产业链的。人口贩子带着粮食,去灾区挑人,跟逛牛马市差不多。挑好人之后,沿途准备粮食,把这些人或者送到船上,收钱走人;船把他们送去南洋,那边接手就是了。

以这样的成本来算,肯定是赚钱的,而且还是赚很多那种。

再想想,也确实如刘钰所言,真要是将来南洋发展起来了,还真怕黄河不泛滥呢。

就算是将来种棉花、种靛草,也得先把粮食问题保证了。保证了粮食,日后再往那运人,成本就更低了。

再算算,就打平均成本二三十两银子一个人,以朝廷漕米固定价一两二一石来算,应该一二年就能回本。

日后就全都是赚的了。

他们内心也明白,自己和小农不一样。

所谓庄稼不收年年种。

可对小农来说,今年不收,就意味着破产,意味着要把仅有的土地卖出去,或者借高利贷。

而对他们来说,今年不收,最多赔钱,并不会逼到卖地筹钱的地步;明年收了,去年赔的钱,也就赚回来了。

况且,种大米,按照南洋正常的米价,可能收益低一些;按照朝廷定死的买办价,可是不低。

不过这是漕米,搞不好要掉脑袋。那就先保证漕米的产量,在保证之后,日后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呗。

想来朝廷会拨一些土地给他们,而起肯定不会小。只要能保证漕米,拨给的免税的土地,日后种什么只怕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些人甚至从当年甘蔗园和糖厂的经验中,想到了一些对付可能的长工逃亡的办法。

南洋甘蔗园是靠荷兰人对没有居留许可证抓去服苦役,来迫使那些人不得不接受低工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