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九章 觉醒(五)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个佃农,一家一年能收300两银子?

天朝莫说佃农,便是有个三五百亩土地的乡绅,一年收得到三五百两银子吗?

这英国是有金山呐?

还是有银海啊?

包括提出这个问题的陈亨,都觉得刘钰说的是不是有点太扯了?这天朝和英夷的百姓生活,已经有这么大的差距了吗?

再说这也根本不合理啊,种的是金子吗?一个人一年能种出来一百两银子?要是连一百两银子都种不出来,怎么可能雇人还给100两?

这组数据,实在是冲击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一时间难以接受。

“国公……莫不是这统计有错?一家佃农,一年能挣这么多钱?”

刘钰哈哈一笑,却没有直接解释,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这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有这么个故事,说是有一日王荆公写了一首菊花诗,言: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学士见到后,觉得荆公纯粹胡扯,你家菊花会落得满地是花瓣啊?遂提诗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没去过黄州的人,不会明白黄州的菊花什么样。”

“同样的道理,你们怎么就觉得,这英夷的农民,和本朝的农民,是一样的‘菊花’呢?”

“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同样的地主,英国的地主就支持对外扩张;而本朝的士绅就总说穷兵黩武反对扩张呢?”

“难不成,真是人的缘故?英夷的地主就武德充沛,本朝的士绅就软弱不堪?”

“英国的纺织业,都赶不上一个苏州府。真正说话有力的,还是地主,怎么就不一样?”

这听起来是政治,但实际上还是商业,是利益。

刘钰回头将幕板上的两句诗擦掉,重重地写下了司马迁的名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让大顺的人理解圈地运动是很难的,因为村社、公田,在春秋晚期就完全解体了,实际上在两千年前已经走完了圈地运动。

让一群在土地早就私有买卖的国度生长的人,去理解什么叫圈村社公田;让一群在土地早就私油买卖的国度生长的人,去理解为什么要争取土地所有权归个人而爆发的一波又一波的起义。

确实很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