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攻防心理(八)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另一种,是你有,我也有。我把你掐死,然后我鸠占鹊巢,把你的贸易品给替代了。

无疑,大顺因为自身的特性,以及此时欧洲的局势,理所当然采取的是第二种思路。

其实,很多东西,大顺的商品是不足以满足北美和加勒比殖民地的,也无法做到完全的替代。

比如烟草、棉花、靛草的销售;比如生铁、蜜糖、糖渣、牛马的运输。

不管怎么说,荷兰人经历过巴达维亚蔗糖危机,大顺要是从南洋往这边运糖卖,肯定是要把资本家的那点家底子都赔进去的。

这也是大顺为什么会选择扶植俄国的玻璃业生产,提供全套技术的原因:俄国和东欧地区的玻璃产业,大顺怎么也分不到一杯羹,扶植俄国的玻璃产业,打击的是英国的玻璃制造业。

延伸下去,就是英国本土的玻璃制造业,和北美十三州的玻璃制造业,为了愈发狭窄的市场,而不得不出现激烈的对抗。

放在此时,其实还是一样的道理:欧洲,是不是只有一个叫英国的国家,能够提供多样的商品?

的确,大顺不能提供蜜糖,因为赔钱。

但是,法国的蜜糖难道就不是蜜糖?难道法国的蜜糖因为没有被圣公会牧师开光,所以不能给北美十三州酿酒?

西班牙哈瓦那的烟草,就不是烟草?难道因为哈瓦那的烟草,没有弗吉尼亚神话,便不好抽?显然不是,神话在这里。敌不过哈瓦那的气候。

所以,大顺不能提供的商品,或者说大顺运过来利率不足的商品,比如铁棒、玻璃、烟草、蜜糖、铁钉等等,自有西、法、瑞、俄,以及北美十三州提供。

而大顺则补足这些产业的短板,比如廉价棉布、高端奢侈品茶丝瓷等等。

故而,大顺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战略,在北美和加勒比,相当的成功。

北美的酿酒商,不会因为这蜜糖是法国产的,就爱国热情迸发,宁可用贵一倍的祖国糖,也绝不用便宜一半的法国糖——因为法国要保护本国的葡萄酒和谷物酒产业,所以法国不准酿造甘蔗酒,而海上最出名的朗姆酒,就是广义的甘蔗酒。就像是广义的德国酒,在19世纪多半指的是土豆烧,这和德国的容克贵族农奴制绑定。

北美的普通消费者,也不会因为这些茶叶是直接运来的,没经过伦敦茶叶交易所加了一倍的关税,就弃而不用,宁可喝高价茶也不喝低价茶——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纯粹的精神力量,那倒也不必搞用军舰和大炮等物质基础搭建的航海条例了。

终究,世界是物质的,不是靠念经就能解释、并且指导世界运行的。

因为念经不灵,所以北美十三州才会去喝走私茶。如果念经灵的话,大家应该宁可喝两倍高价的……呃,其实还是中国茶,只不过在伦敦茶叶交易所转了一圈的“英国”茶。

所以只从贸易的角度,实际上,这一次是英国……准确的说,是英格兰加半个苏格兰,再加上个现在的平均生产力水平和大顺四川省(如果加上川南井盐区显然不如)差不多的普鲁士,对抗剩余的整个欧洲和印度、东亚。

英国此时真正能够“独一无二”的东西,除了圣公会牧师之外,其实啥也没有。

欧洲大陆缺乏的东西、或者说没有竞争力的东西,大顺这边都能补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