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级层面来理解,是非常容易的。
英国上一次真正拥有一支常备军的时候,是叫英格兰共和国,首领不是国王,而是护国公。
虽然克伦威尔这般、那般,但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一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虽不彻底,但是那一次托利党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他们对那场影响到他们的社会革命的那支常备军,以及常备军中愈演愈烈的“掘土派”、“均田派”运动和差点酿成的均田兵变,至今心有余悸。
托利党认为,常备军,是传播掘土派和土地分配派这些“极端”思想的温床,使得各种思想在军队这个高效组织中快速传播,故而他们坚决反对英国建立一支正式常备军。
而辉格党,自然也是反对的。
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和他们的阶级属性,息息相关。
辉格党在和平时期只容忍军队的存在,而他们作为名门望族和各郡地方势力,以及资本团体,他们有信心控制住之前“买官团长所有制”下的军队,而将军队常备化,视作专制和暴政,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存在常备军,而应该由各郡名望组建各郡的军队。
辉格党公开表示:【军官购买制,是防止保王党叛乱的议会主权的保障】。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东西。
一:军官购买制,也就是团长所有制,或者叫“郡兵制”、“部曲制”。
二:主权在辉格党控制的议会,还是在君主,也就是议会主权?国君主权?
这里的军官购买制、团长所有制……如果在军改之前,实际上也就不可能存在如今在直布罗陀驻扎的第20团,而是会以“某爵士团”、“某勋爵团”、“某绅士团”来命名。
花钱,买团长。以团为单位,组建军队,财政出军械,基本的粮草,而团长出赏金、津贴、薪水等。
团长可以出售这个团内的中校、少校、上尉、连长等指挥官,一般来说,出的多,赚得多。
英语里,“连队”和“公司”是一个词。
那些买连长、营长的,相当于入股。包括战场战利品收益、以及“合法的团属专营商业贸易权”的收益,自然是归“股东”合理分配的。
辉格党说,【军官购买制,是防止保王党叛乱的议会主权的保障】,这句话,当然是非常正确的。
单纯从军队是暴力机关的角度看:汉灵帝重设州牧后,还有“保皇党”吗?主权可不是牢牢把握在“首相”的手里嘛。
当然,情况不同,但英国的地形,决定了一件和大顺本质相同,但表现不同的事。
那就是,大顺可以发展海军,因为大顺皇帝知道,战列舰虽强,但却无法陆地行舟。然而陆军内部,清除刘钰的影响,早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