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四)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而这里是温带,单就死亡率来说,比起大顺南洋大开发早期动辄20%的死亡率——疟疾、热病、蚊虫、霍乱、利什曼内脏黑死病、钩虫、登革热、血吸虫、热带麻风病——相对而言,大顺大规模下南洋的死亡率还是低于三年换一茬人的巴达维亚早期的,但这里作为温带半干旱气候,肯定比南洋安全多了。

而且,或者,就有希望。

希望,甚至触手可及:这里真有土地,自己真能拿到土地成为百十亩地的自耕农,而这希望不过七八年就能达成。

对大顺的中原地区而言,只说此时,对一个佃农说“你好好干八年,你就有120亩地”——对任何一个贫下农来说,这都是堪比极乐世界的引诱。

既有希望,那么他们当然是满意的。

至于这里的生活水平,也确实比在老家的时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前有马萨诸塞州出台法律,奴隶每周吃龙虾次数不得超过两次;后有吃炸鸡和西瓜被视作侮辱。

仅就吃这件事上,这里的生活水平就是高,无需赘言的那种。人均粮食产量在这摆着,人均土地面积也在这摆着。

他们又不是早期的第一波移民。

如王龙那波人,最开始肯定是不满的,因为他们本身在老家就是自耕农。大顺开出来的条件,一开始对他们这些原本就是自耕农家庭的人而言,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傻子都知道,你当地主,只有地没用,你得有佃户。而一开始那情况,看起来也不可能有佃户,所以跨越两三万里去换个地方当自耕农,这要是能满意那才见鬼了。

但后来的这批人就不同了,他们本身就算不上真正的自耕农了。所以,生活水平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

到了这边,别的不敢说,粮食管够。

至于干活,苦点累点……也就那么回事吧。在老家的时候,得出徭役;得扒拉着手指头琢磨着颗粒归仓不说,还得把秸秆都弄回家。

在这里工作,看似很累,实际上可能比在老家还轻松。

听着这些人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意,维伦德里心想,看来自己得尽快让儿子们回法国本土买地买庄园了。如果这些人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也就意味着,三亿多的人口里,只怕至少会有一千万人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迁徙潮一旦爆发,可能最多二三十年、三五十年,这里的力量均衡就会被打破。看起来,还是法国本土买地买贵族头衔买庄园,更安全一些。

实际上,维伦德里估计至少有一千万人对这里的生活可以接受……实在是低估了一个数量级。对大顺而言,迁徙问题,从不是迁徙意愿,向王龙这样的自耕农属于是黄河问题而不是迁徙问题。

难的,从来都是怎么把人迁来,这才是大顺实学内部激进派的一些暴论的根源。

如果只说迁徙意愿,维伦德里的预估,真的是少说了一个数量级。

黄河问题,和民族的迁徙占地问题,是两件事。

能接受这种授田百二十亩的百姓,大顺随便就能挑出几百万、上千万。

但黄河问题,大顺没选择屠戮、也没选择直接扒黄河、或者故意逼反而草薙之,那么肯定是比单纯的民族迁徙占地要麻烦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