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言方兴(下)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在大顺,刘钰把改革,浓缩成“国民财富总和的增加”。

此为目的。

剩下的,皆为手段,不管是重农、还是无形之手、还是官营经济什么的,都是为这个目的而合理的手段。

而军事强盛、舰队纵横等等,都可以视作“国民财富总和增加”的结果,而并不是与之地位对等的某种最终目的。

故而,这种浓缩,在先发地区,新兴阶层,使得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对的做法,具备了合理性。

比如,地主强制收地、要求退佃,自己雇人种桑养蚕,就可以说这是为了国民财富总和的增加。

比如,一些地区的官员,开办煤矿,兴办矿业,也可以说这是为了国民财富总和的增加。

等等、等等。

围绕着这个“正确”的目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有些是有容克转型味儿的、有些是封建官营的、有些事民间资本的、有些是强制劳役的、有些甚至是行政权下垄断专营的……

而这一切,都在为大顺的新时代,快速地创造物质基础。

同时,这一套理论,也为日后大顺的一些先进思想,埋下了伏笔。

正如法国的重农学派,是以法国此时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以农业为切入点。

而英国的一些学派,是以英国此时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以流通为切入点。

而如老马所言:【剩余价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不是从流通中产生的,但是它在流通中实现】。

【在考察剩余价值时,必须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从商品同商品的交换中,而是从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和工人之间在生产范围内进行的交换中,引出剩余价值……】

重农学派,以农业为切入点,而农业本身也是一种“生产”。

所以,重农学派很早就觉察到了“剩余价值”这个东西。

也即,从“生产”切入,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毕竟农业也是一种生产,在考察剩余价值时,必须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应该说,大顺此时整个帝国的经济基础,依旧是以农业为核心的。

但是,大顺这些年的“内外分野”政策,使得新思想的策源地,被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而只考察这个范围之内,并不是以农业为核心的,而是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

由是,才能让刘钰从“生产”的角度,去切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