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你借高利贷,被人逼死,在大众看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因为自唐末以来,私有制已经深入人心,由此产生的法权和意识,根深蒂固。

但朝廷放贷,真要是收债的时候,扒房子收地,那就离起义不远了。

于是,靠着这种小农经济的快速两极分化、资本入场、天然化肥使用使得分化更快的行为,南美的鸟粪石和硝石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而大顺往北美运人的船,也终于找到了不空着回程的一条贸易线,这也极大地降低了运人的成本。

因为过去回去是空船回去,运费就得摊在每个人的身上;而现在,回去可以装载硝石和鸟粪石,那么就可以接受更低的报价来运人。

而即便这样,大顺这一次移民的监管,依旧是非常严格的,官方管控到了方方面面,也制造了不少的不满情绪。

因为大顺并不缺人,甚至可以说,一点都不缺愿意把自己卖出去,去扶桑挖金子、最后拿土地的人。

真要是资本随意来,对挖金子的泡沫公司而言,就算说,不运日本人和朝鲜奴婢。

那么,大顺沿海地区想找单身的、没爹没妈的、没老婆孩子的人,去扶桑挖金子,难道会缺人吗?

显然,不缺。

连去南洋都能接受,怎么可能不接受去温带的扶桑?

而现在的官商矛盾,也就出现了。

官方,或者说刘钰这边,是希望仁义一点,把黄河无人区的人,都优先运过去。

而这些人,不经“自由”地筛选,很多人是有老婆、孩子、爹妈的。

运人,这些老婆、孩子、爹妈什么的,也得运过去,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公司的用人成本。

毕竟,最大的成本,还是船票。

塞进去了老婆,就少塞一个青壮男性劳动力,你总不可能让女人去井里挖金子,那完全不现实。

商方,主要就是泡沫金矿公司这边,则希望利润更多。

他们表示,大义他们懂,道理他们也讲,可朝廷终究是管得太多了。既说担心移过去外人,那我们可以接受,不移海岛人、不移檀香山人、不移天主教徒、不移日本人朝鲜人……

这些就算服从大义了。

可为啥还非得花大成本,非得移黄河无人区的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