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必死之局(上)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从资本主义发展、土地经营的角度看,这些佃户或许就该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问题是,你这车轮是啥材质的?

你怎么确定,是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而是这些人钢筋铁骨把车轮给硌碎了?

所以说,即便说要走那条路,也得有个极为强力的、集权的统治集团,才能当所谓的历史的滚滚车轮。

英国600万人口,正规军能拉出来9万、战舰100余条、黑森雇佣兵还能拉出来5万,各地乡绅的民兵还能再拉出来5万。而且英国四面都是海,完全没有闪转腾挪的空间,还有那么近的新大陆可以泄压,所以圈地运动没出啥大事,但也出现了起义、甚至出现了掘土派试图在军中干一波大的。

而大顺多少人口?多少正规军?多大的闪转腾挪的空间?

有句话讲,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当历史车轮、且保证能碾碎那些人的本事,就无法领导这个国家走入新时代。

刘钰走的路子,是放弃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而是依靠海外市场和对外扩张,完成工业化。而不是照着历史上的正常路数,尤其是英法等国的路子,先让农业出现资本主义兴致的经营生产。

但这个路子,实际上也是分内外两步的。

外面那一步,他已经迈出去了。

内部那一步,这就需要均田、限制土地买卖,保证小农的基本生存。

原始积累靠对外扩张和掠夺、金银货币靠对外贸易和美洲金矿、劳动人口靠先发地区的那点失地百姓就足够应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人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霸权世界的时候,它才几个工业人口?

第一次工业革命,只需要百万人的底蕴就可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才需要上千万人。

内部那一步,刘钰自认为,依靠大顺的自发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大顺没有这个能力,这和皇帝个人的意志、甚至官僚集团一部分人的意志无关——哪怕满清的统治,乾小四那样的面对“限田三十亩”的奏折,也得说这是“合乎正道”的;而官僚集团内部的士大夫,不说颜李学派那群激进的复古派,就是寻常的人,也不是没有限田、均田想法的。

有意志,没卵用。

大顺的组织能力、统治基础等等,都注定了完不成这件事。

大顺是个典型的唐宋后的封建王朝。

这种典型,就是“统而不治”。

名义上的中央集权,实质上的地方自治,帝国的运转是有一套传统流程的。

大顺不是能管制到沿海贩卖羊毛就砍手、能把济贫税收到每一个乡村、能管的纺织技术六十年没有外流、能按照窗户数量征收赋税的英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