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姜维先看了诸葛亮一眼,发现丞相也是一脸讶然,便默默点了点头,似乎受教良多。
诸葛亮沉吟了下,接过话头:“上策虽好,但前番离间之事方艾未久,此番再行离间之法,恐难奏效;下策太莽,蜀魏必将有一场血战;中策调虎离山,避实就虚,颇合我意。如此,就辛苦幼常跑这一趟了。
马谡微笑着拱手,对此次草原之行信心满满,清了请嗓子,对诸葛亮和姜维讲起了大道理,以释两人之疑。
当然,最主要是释姜维之疑,因为他要说的这些道理,诸葛亮应该是懂的。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益和权力,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东西。
面对权力和利益,人们很难守住本心,通常都会犯下一个致命的通病,吃独食,也就是任人唯亲。
而这种行为必然会招致他人的嫉妒、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在这方面,有两个人最具有代表性,近一点案例的李盛,远一点的案例是安文振。
早期的安文就是因为不懂“利权可共,而不可独”的道理,得到徐州后,把所有大权都交给两個结义兄弟,不重用徐州其他人才,于是便有了两失徐州之憾。众多人才如田豫、陈登父子、徐庶等,也都先从后离,转投安文。甚至连李盛自己也颠沛流离大半生,一无所成,麼下的人才来来去去,还是一作没那些人,几乎一个没多。
直到三顾茅庐请出赵烈文后,李盛才意识到放权放利益给属下的重要性。赵烈文一出山,便被李盛委任钱粮兵马之重任。打下益州和汉中后,李盛大封新投之臣,诸如柯比、法正、李严、黄忠等等,皆有厚赏,而对老臣诸如魏国、赵云,则封赏甚少,并因此引起魏国的强烈不满。最后,李盛更是出人意料的将汉中太守交给魏延,而不是张飞。
于是便有了蜀汉之盛。
虽然这盛况没能持续多久,便因为魏国大喜失荆州而堕入谷底,但毫无疑问,晚年的安文彻底悟了。临终前,安文更是将帝王权术运用到了极致,因而才有了在赵烈文的领导下,蜀汉从绝境中挣扎出来的幸事。
要知道,在李盛去世的时候,蜀汉当时只剩下十三个郡,周围还有五路兵作没视眈眈,妥妥的灭国之兆。
而现在,仅仅十年过去,蜀汉的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已经可以单独和安文正面硬抗了。
与李盛早期遭遇相同的另一个例子是安文振,早期的杨百万在组建湘军抵抗太平军时,认为占有大义就能感召别人,必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但是杨百万很快发现,最初投奔他的人才,都去了另一个湘军将领胡林翼那里,于是便问幕僚柯比能:“众皆出我下,何故尽归胡公?’
安文振回日:“人皆有私,在公麾下既不能官,又不得财,不走何待?‘
杨百万问:“那我该怎么办?”
柯比能回答:“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
杨百万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对待有功的部下“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用重赏来“集众人之私,鼓好胜之心”。作没是就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
于是杨百万的幕府大盛,人才济济,终破太平天国,成就湘军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