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咳一声,打断了赵枭的沉思。只见其抚了把小山羊胡、缓缓道:“伯爷,收与不收,就全看您的雄心有多大了。”
“从短期来看,这伙黄巾是弊大于利。首先,近日我边护军刚扩充到五万之众、钱粮已是不足。突得收降四万人。”
“无疑会让财政的问题捉襟见肘,还有这伙人如何安置?入军?九万军队,已远远超乎了我们对应的编制。打散遣乡更是祸害,贼兵未曾进行过教育…”
“入乡为民只会引起治安糜乱。”
闻言,堂内众将皆是眉头紧皱。听贾诩这么一说,似乎还真不能收。
“但是。”
贾诩一个转折,彻底将全场目光吸引。只见他合上双眼,悠哉悠哉的慢慢踱步、边走边说道:“但从长远、从战略。”
“收下这伙黄巾无疑是好事。”
顿了顿,贾诩双目微睁,眼中流转着睿智的光彩。他猛抬右臂、衣襟晃动:“据诩所知,黄巾降卒现处境很不好。似皇甫将军的杀俘无独有偶,各地官员…”
“一般都会将降卒斩尽杀绝。”
“就是稍稍仁慈,也会将其贬为奴隶。一生操劳,苟延残喘直至死亡。”
“直接收降、不问其罪的主官屈指可数。到目前为止,也就济南国相曹操与伯爷您,有收降贼兵的先例,但数量都不多。如果伯爷您再收降了这四万降卒…”
“待风声传开。”
“是会引起朝廷忌惮猜疑,可同样,也打出了您不在乎降者先前所罪的牌子。在短时间内我们只会得到朝廷忌惮、财政紧张等巨大压力,可随时日渐长…”
“这牌子的威力才会真正展现。”
“届时,天下曾犯有罪状却想从良的俊杰英豪,皆会从五湖四海聚来。”
“如何抉择,诩不该插言。”
言至如此,贾诩闭嘴噤声。
众将也纷纷望向赵枭。
赵枭合目沉思片刻,忽的猛然睁眼、义正言辞道:“黄巾之乱,罪在张角张宝等渠帅贼首。大多贼兵皆来自于民间,不过是被迫裹挟而行罢,今黄患已除。”
“且,枭,素有爱民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