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白居易正在长安做官。那件事既然闹得那么凶,以至于惊动了皇帝,白居易当然知道得很清楚。
因此,毫无疑问,《卖炭翁》的创作,是从这里触发了艺术灵感、汲取了生活源泉的。
但他不写“卖柴翁”而写“卖炭翁”,这其实就更加体现了白居易的厉害之处。
“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
“伐薪烧炭南山中”这一句,首先就交代了卖炭翁的劳作地点和炭的获取途径——不是采掘而得,是一块块辛苦烧制出来的。
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这里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可见环境之恶劣。
伐薪烧炭,则是说明炭是靠着老人一点点伐木,然后辛苦烧制出来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就很明显是对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刻画。
写他为了烧炭,满脸都是烧炭过程中沾上的灰尘,手上也被炭给染黑了。
很朴素,但一下就描绘出了那种无比艰辛的感觉,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很巧妙的写出来了卖炭翁本身生活环境之恶劣。
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说明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其余地里之收入了,他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这辛苦伐木然后烧制出来的一车炭。
结合下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就知道,在这寒冷的冬天,卖炭翁其实并没有维持生活基本所需之物质,他只有一件单衣,冷的受不了,却也不舍得自己用这宝贵的炭取暖。
他就指望着这一车炭卖个好价钱,然后能让自己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不要忘记,当时还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又怎么可能会不冷呢?
照理来说,他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两句话看起来其实只是简单的环境及活动描写,但不要忘记卖炭翁本身就是怕炭卖不出好价钱而期望天更冷的。
所以虽然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非常寒冷。卖炭翁却愈发高兴,认为天冷了,炭就能卖出好价钱了。
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希望能尽早把炭卖出去,换些钱粮,好让自己也能熬过这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