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做一台没问题,数量太多不行,必须要有资质。”杨平不愿意总是打擦边球,危险,而且没意思。
杨平准备脱手术衣,刘主任和李主任两人抢着帮忙。
姚教授守在机器边上,还没有脱衣服下台的打算,像个木头人一样,双眼无神。
时而看手术台上躺着的病人,时而看收集盆里的几块纱布,时而又看看墙壁面板上电子时钟,整个人思维有点混乱,不太正常。
其实最受打击的还是姚教授,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机器,让别人做出了教学病例。
关键是教学的对象包括自己。
通畅一个新技术冒出来,普及之后,长江后浪推前浪,慢慢会有人将之改良得越来越好。
但是现在新技术还没有推广开,还停留在自己手上,怎么就被人走在前头呢。
刚刚姚教授近距离观摩手术,好几个细节,杨平在姚教授的原创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明显优于姚教授的术式。
而这几个改进的细节,恰恰是姚教授琢磨多年没有弄透的。
今天居然全部在这里获得了答案。
难道真的自己无意中盗了杨教授的版?杨教授才是正主?
没有呀,这技术确实自己原创的,花了十年才整出来。
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做参考,自己是世界独创。
难道同一时期,杨教授也想到无缺血移植技术,也开展了大量手术,只是没有发表文章。
这种情况也存在,两个人没有任何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开发出同一种技术。
最后要确定新技术算谁发明的,就看论文,谁先发表,就算谁的。
姚教授想来想去,又觉得不对,三博医院的综合外科不是还没有开展器官移植吗?
越想脑子越混乱,连基本的逻辑都有点难以理清。
姚教授还在浑浑噩噩中,杨平催着他脱手术衣,然后告诉他,机器还有几个地方要改进,比如管道可以改得更加方便,流转的路径还可以改进,各种参数还可以优化。
姚教授哦哦几声,几次解衣服没有解开,靠杨平的帮忙才脱下手术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