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章 取针,没那么容易!

作者:海与夏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杨平的手指按在x片颈椎那根细针上,说:“取前侧入路,彩超定位下进行穿刺,将工作鞘管送到颈4/5椎间隙的前侧,并且与细针的方向一致,然后置入镜头,在镜头监视下,切开前纵韧带及椎间盘,取出细针。”

前侧入路需要面对很多血管神经,一旦损伤,后果严重。

此时彩超定位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彩超对软组织的识别,尤其神经血管,识别度非常高。

“如果真能这样取出,减少病人的创伤,但是难度很大呀,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建议尽量开放手术,不要冒险。”张教授提醒。

宋子墨在一旁说:“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周跃教授曾说,微创是把困难和风险留给医生,把美好带给患者,如果可以微创,我支持尝试,有熟练的彩超定位,可以避开血管神经,但是要找到细针很困难,万一不成功再中转开放手术也行。”

微创手术的困难和风险,在于从传统开放直视手术的操作方式,转变为在显微镜和内镜等环境下的手术。

在一个十几毫米甚至只有几毫米的微小通道下进行复杂操作,这就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非常高。

脊柱外科充满风险,里面含有脊髓和神经,毫米之差的失误,就会对病人造成终身影响。

所以,微创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对医生的要求比开放手术更高。

这种取细针的手术,没有极致的微创水平,绝对不敢尝试。

开刀手术,你可以在术区翻腾几下,实在不行延长切口。

微创手术,水平不到家,连翻腾的机会都没有。

“彩超---适时引导,超声科---医生---可以配合吗?”徐志良提出疑问。

杨平对徐志良说:“我自己来操作超声探头。”

徐志良忘记了,杨平可以能够自己做彩超的,水平还很高。

如果两个人配合,一个彩超引导,一个完成手术,这种分离,让这种复杂操作风险非常高。

但是杨平自己操作彩超引导,这样风险又低一些。

“如果有把握,我同意。”

张教授对杨平这个创新的举动表示肯定,彩超结合内镜,用彩超定位,帮助内镜建立准确的通道,通道直达椎间隙的位置,再在彩超引导下,取出细针。

“把握很大!”

杨平很自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