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个破了吕文祖穷途一剑的小子还是有些本事的,难道是他做了什么手脚?
这些问题困扰着在场众人,高道悦看不懂,高树生仿佛看不懂,金重见好似也看不懂。
总会有人懂,总会有时大家都会懂。
秋风拂过梧叶,只留下狗啃似的枝叶。
落木之萧萧,掩尽了所有生命的气息。
贴了封条的吕府,人去楼空。
现场被封,所有下人或被遣散,或被高道悦带走查问吕文祖回京的原因。
高树生和庆云等人,自然也脱不了干系,铁窗木栅,说不得便是今夜的归宿。
崔宗伯今早很开心,事实上,自从有了崔休这个孩子,他便一直很开心。
崔休自幼聪颖,文武兼资,哪怕是在崔家这样的大族里,都是百里挑一的好苗子。
在魏国仕官的中原门阀,只有李崔卢郑王五姓七望,燕地冯高两姓外戚最得王宠。
清河崔氏,曾经在崔浩那一代位极人臣,崔家也隐隐然有冠绝中原诸姓的地位。
然而福兮祸所倚,伴君如伴虎,崔浩因《国史》文字入狱,竟至灭族!
今日博陵,清河两支崔氏,都是崔浩的亲族,虽然名义上仍然是一流门阀,但近些年实在没有什么出色的人物,更没有如当年崔浩一般能为国之肱骨,族中栋梁的干吏权臣。
但是崔休这孩子,嗯,也许能改变崔家现在的局面,再续一门辉煌。
年初魏王南征,太子监国,北海王元详辅政。
这个北海王,是个彻彻底底的纨绔子弟,诗书礼乐样样稀松,酒色财气皆是里手。
他早年师从崔宗伯,又与崔休年纪相仿,故而稔熟。
元详自己还是孩子心性,伴着不过十来岁的太子,哪里懂什么政事?自然是全都推给了“兄弟”崔休。
这崔休虽然年方弱冠,但学识渊博,谋事老成,竟是将政务处理得滴水不漏。
魏王得胜回京,见国事井井有条,喜上加喜,于是对崔休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