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夫一看有问题,二话不说,立刻赶车,方大牛急忙跳上车。
车行了好一会儿,方大牛才反应过来,小声嘀咕:“读书人的心思就是多,原来故意找左相不在家的时候回访,见到见不到无所谓,反正人到了,礼回了。”
方运返家后,正式前往学宫报道,领了各种新生必备之物,然后回到第一舍。
方运接受乔居泽的建议,没有刻意去针对十国大比。应该为进士试而读书,还有不到三个月就是进士试的会试,能否成为第一的会元非常关键,而之后殿试能否成为状元更是重中之重。
状元能提前得到大学士才能拥有的平步青云,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有平步青云的进士或翰林与没有的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方运先是一目十行速读举人班的教学指南。
十国早就有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而主课的内容虽然是众圣经典,但教材却是各种传、注、疏等类型的书籍,这些解释说明性的教材。就是学生通往众圣经典的桥梁。
方运仔细教学指南,发现这东西类似老师的教学目标和考试考点,以前他必然不会重视这东西,但随着文位提高,见识眼界有所增长,意识到这东西十分重要。
教学指南最基础的应用就是知道学宫的内部考试考什么,很多学生都看得出来,但方运却一眼看到,这是教学指南。更是圣道脉络
因为能编写学宫教材的,至少是大儒,大学士没有半点资格插手这个层次的教材。
大儒对哪一部分圣道理解精深,那么他所编的教材内容自然会对此侧重。
圣道至伟。方运知道自己还没有资格碰触,至少要成大学士才行,但自己所知所学的一切,都是在为以后触摸圣道做准备。都是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基石。
能否触摸圣道,靠的不是最后伸出的圣道之手,靠的是脚下一块块基石。
但。基石的垒叠方向和方法很重要。
学习什么非常重要。
方运一目十行读完教学指南后,又迅速通读了所有教材,读完后,奇书天地里出现相同的书。
方运闭上眼坐好,春秋左传正义前三卷浮现在眼前。
春秋是孔子编写的史书,因为是圣人编写,所以称之为“经”或“典”,而春秋左氏传即左传是补充和扩增春秋的史书,其后晋朝的杜预对左传进行解释,形成了一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这种解释为注。
随后景国文相姜河川对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进行解释,形成的便是春秋左传正义,这种解释“注”的文体名为疏,正义便是疏的一种。
方运颇有些羡慕地看着春秋左传正义,一旦有资格写“疏”,那就是触摸了圣道,若是能直接对众圣经典进行写传、注或解,那就是大儒的最高境界,文宗。
一旦立下自己的圣道,写出“经”或“典”,那就会立地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