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需求,创造需求。
这个商业社会其实一直都是如此。
相比之下,女主角的设定不算特别讨喜,哪怕剧本改编时,罗南直接砍掉了原著中女主出轨的部分,安迪仍然不是一个很讨喜的角色。
确切点来说,这是一个脱离了实际的人物。
如果影片的结局女主角安迪不是辞职离开,而是逐渐变成米兰达的翻版,说不定会更真实更震撼。
因为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等到你的生活一团糟,你的工作就成功了。
对于中低层的打工者们来说,这话未尝没有道理。
但好莱坞电影所追求的和创造的,向来不像现实社会这般残酷,电影更多是在展示梦想,而不是像现实那样告诉人们放弃梦想。
所以,为了观众接受度和商业市场反响,影片必须要让安迪放弃米兰达,从而拥有自我。
换句话来说,这部影片中的残酷是真的,理想是假的。
对于观众们来说,理想是什么?现实又是什么?
借用这部影片,可以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
理想就是为了把到安妮-海瑟薇,很多人愿意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
现实却是即便每天工作二十四个小时,仍然只能远远看安妮-海瑟薇一眼。
这种现实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我会是安妮-海瑟薇这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男人!
曾经罗南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倒是希望最后安迪背负着一切的无奈成为了新一个米兰达。
因为他也是一个打工者,也坐上过公司中层人员的位置,知道奋进就是需要那么多的无奈和心酸。
或许也有人想跳进电影里跟安妮-海瑟薇说:你这份工作还是不错的。
曾经的这部影片,最招人厌的无疑就是安迪出轨。
这种情节,即便放在北美电影市场,同样招致了许多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