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乘狮来去

作者:佳言隽语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闲谈间,只听得太乙天尊说道:“道兄有了草还丹这等仙物,省得弟子们若干修行,难怪道兄门下人才济济,香火鼎盛啊!”

镇元大仙莞而一笑道:“兄弟此言差矣!似我这性子散漫惯了,向来是视万物如粪土,只求能混个自种自吃就行了,闲暇能与兄弟品茶论酒,何求他事!”

太乙天尊摇头笑道:“道兄过谦了,想你门下出去的散仙不计其数,全是得道的全真,他们四处传道修行,道门必是兴隆,那似我那里,虽是待者众多,却俱是领着奉的,只是多耗钱粮罢了。我也想和道兄一样清静修为,悟参大道,可是手下这等人,都是只为修而修,一个个为那神位而着迷,违了修道人清静无为的本心,真真可叹!”

镇元大仙笑道:“当年三清与佛祖论道,要重树天规,立天庭,使宇宙清明,万物有序,才定得让子牙封神定位,以神为吏,为众仙服务,由天庭管这天地间的俗事,众仙则可以清静修身、一心求道,其想法何其妙哉!但世事难料,过了这多年,却是神威愈重,众仙却反过来要以求一神职为荣了。”

太乙天尊附道:“是啊,你看那世人为名利四处奔走,虽说是可悲可叹!但人家本就是俗人,做些俗事情有可原。可没想到一些已堪透生死,只需潜心修行的得道真仙,却也要为那些神职费心,真是让人费解,难怪老君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啊!”

镇元大仙拾起香盅,轻轻啜了一口,才道:“其实也难怪他们,兄弟你想,当今世上,封神前便已成仙的,均是大罗金仙,与天地齐寿,而后来修真之辈,不用说那些成了气候的地仙、妖仙了,就是有缘成了太乙散仙,若是不能位列仙班,总还是有三灾之祸要避,相比之下,倒不如天宫中的那些仙吏神使们不用担心三灾哩!何况这些有了神职的,若是能被上头提拔,有了一官半职后,就有机会赴蟠桃圣宴,这怎不让众仙趋之若鹜,只可惜,仙多桃少,只能在论资排辈之下,论职位行赏了。”

太乙天尊轻轻拍了拍椅把手道:“是啊!道兄说的在理,但圣人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若只是单是论职位行赏,以功分成,这仙界又与人间何异?如此下去,我反而担心辜负了三位大天尊当初的一番苦心安排啊!”

镇元大仙看了看太乙天尊,徐徐道:“兄弟,说来谋职求赏是他人行为,自与你我不相干。但现在你再看世间,红尘中人,纷纷吃斋念佛,想以此修得正果。有些返璞归真的道友,也因这神仙之累,竟也诸缘放下,纷纷皈依了佛门,可见道法式微,也是无可奈何的了。”

太乙天尊听后不禁怅然一叹,愣了一会,才又道:“当今天庭,仍是自封神后为三清大天尊所立,负责匡扶天道,维护大义。兄弟不才,负责掌管万灵度化,如何平衡佛道之分,不致再生当年之乱,实感责任重大啊!”

镇元大仙莞而一笑,一手端起茶杯,一手拿起茶壶,给太乙天尊斟了半杯,又自己来了一杯,手中茶杯左右微晃,但杯中茶水仍是满而不溢,这才笑道:“兄弟不必多虑,想那西天佛祖,自创践四圣谛,以证涅槃道来,以普度众生而宣化于世,在修道中独辟蹊径,叫人佩服。以如来之尊,甘居五老之位,敬玉帝为普天之主。佛祖座下弟子,更是一心参佛,又怎会重蹈当年之辙呢!”

太乙天尊点头称是道:“确实如此啊!道兄,其实到到你我这境界,眼中从无佛道之分。对世人来说,要求得正果,无论是佛门的苦修“涅磐”,脱离生死轮回,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以达长生不老,到头来也都是殊途同归。”

镇元大仙听的不住点头赞道:“兄弟所言极是!老兄我也正是此意。”

太乙天尊又说道:“小弟近来修行这无上大道,常常因悯世人之疾苦,心念之间,总有些障碍,想求三位大天尊指点,却怎奈元始、灵宝二位创世之尊,自封神之前,就已闭关,始不见踪迹。老君又一心练丹,再不肯设坛讲法。再看西天佛家盛会不断,如来坐坛说法,日夜教诲众生,让人心中着实羡慕啊!”

镇元大仙点头附道:“兄弟所言极是,愚兄甚有同感。我道家虽是当今世上第一修真门派,为神仙之宗。但要是单指修行一道,且不论内中曲折,与佛家的普度人生相比,道家就未免落俗了。想当年三位大天尊共设坛讲法的风采,真让人如醉如痴啊!”

太乙天尊问道:“道兄,真是的,这么多年,道兄你可曾见过三位大天尊几回?”

镇元大仙摇头道:“嘿嘿,要说到那三位大天尊,我只有在封神前,我受玉清元始天尊之邀,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见过一次,以后我也曾前去拜见过几回,每次都是听那门官言道大天尊不在宫中,让我怅怅而归。至于灵宝大天尊,生性爱静,从未单独现身说法,我也始终无缘拜见。只有老君常居离恨天兜率宫炼丹,倒是能经常拜见。前阵子我还找老君小座,听得老君的一些教诲,又是那些‘大智若愚,为而不争,韬光养晦,让利天下’的老话,我笑他所谓‘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真言言出必从,走时我就顺手要了些炼丹炉中草木灰,来培培我这草还丹树,哈哈哈哈!”

太乙天尊闻言也笑道:“老君因仙丹之妙,向来是门户紧闭,但凡八卦炉中东西,从不与人,道兄是兜率宫的座上宾,要些草木灰,还不是举手之劳。”

说完他又叹道:“三位大天尊的神彩盛事,真叫人神往啊!想当年,道教全盛之际,三清每每开坛说法,座下弟子均是全神听法,会后各自依法修真,修得好的,就济世点人,修得慢的,也是清静苦修,不染尘世。真乃清静无为,道家之真境界也。只可叹偏偏出了诛仙之战,不但扰了众仙清修,还致使那三清天尊再无说法之事,任群仙自行修为,对此小弟真是不解啊!”

镇元大仙听他说起诛仙之战一事,脸色也是一整,抬手又拿起茶盏,才发觉里面茶水已见底,忙轻吮了一口掩饰。才叹道:“诛仙之战,实为开天辟地以来万物之劫难,幸得三清教祖以大智慧、大气度、大法力化劫消灾,不但新立天庭以维天规,还与如来佛祖定下了转世轮回之道,以求消劫,真可谓功德无量啊。”

太乙天尊点头道:“我本以为道祖与佛祖警前车之鉴,订下这天规地律以后,诸仙有规可依,万物造化有法可循,自可天地清明,修仙者道法自然,凡人俗物按德行赏,轮回有度,然不期到了今日,世人仍有佛道之分。”

镇元大仙微微笑道:“兄弟是圣人心肠,只知这济世悯人,却不知这天地有度,向来万事均是由微而大、由大而强,由强至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想当年截教自通天以下,人才济济,盛状不可言述,可到头来仍是灰飞烟灭,虽说是前因注定,但可见这世间万物,无论是道家佛门,最终也逃不过这自然之法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