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不急,明天再写……逐渐熟悉用毛笔写字,就越来越快了。”
时间迅速流逝,第二日李长歌到下午五点便抄了一万字,字体也美观了许多。
第三日中午的时候,三万字已经写完了。
正好写到了第三章求师终南,郭靖把杨过送到了终南山学艺的剧情。
李长歌检查了一下厚厚的一叠纸,确认无错后,心中一动,暗道:“这金庸的著作应该足以让我考上一品小说家了,但是不断章的作者不是好作者!而且通过文府考核后,很大可能会登上小说报,供文人阅读。如果我不断章,怎么让读者心痒难挠?怎么达到千人追捧乃至万人追捧的境界?”
李长歌思索了一会,在脑海中删减了一些不必要的描写,又继续往下写。
而其中一些九鼎大陆不存在的地名他也做出了修改。
……
与此同时,后堂内帘处,主考官们正聚在一起。
这次的主考官有三个,一个是清河县的县令徐云,一个是县文府的府长李惟,还有一个是文渊阁的学士张桂芳。
其中县令徐云是一名五品小说家,此时望着考棚的方向说道:“不知道今年的院试又能考出几名小说家。”
院试考试成绩分为上下二等,下等则为一品小说家,上等则为二品小说家。
考中一品小说家,便要等三年后要考一次,成为二品小说家后,再继续往上考。
“徐县令宽心,兴许今年多出几个二品,再出一两篇小说登上云州文报,徐县令来年便可借绩效高升。”李惟笑道。
“清河县每三年参加院试的人数一千余人,最后考中小说家者不足一百人。”徐云摇了摇头道:”二品小说家更是少得可怜,我记得上一次院试也不到十人,至于那云州文报,我们清河县十年来也才一篇上去了,还是一位老生所写……唉,也是当今文坛衰落,青黄不接啊……”
便在此时,徐云瞪大了眼睛,霍地起身,望着李长歌考房的方向,在他视线当中,能看到一道文气笔直的上升。
这道文气普通人看不到,但在徐云眼里却亮得可怕!
另外两名主考官也是齐齐看了过去,片刻后相继一笑,喜悦道:“文气如柱!文气如此雄浑,此书若成,将来最少也是千人追捧的境界!”
“可喜可贺啊,徐县令。”
徐云笑道:“哪里哪里,文气如柱,若无意外,此文作者可成一品小说家,但要达到千人追捧,尚且未定!”
毕竟大商国也有人因为一个开头成为一品小说家,但往后的内容却写得不行,无法达到千人追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