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济冒冒失失导致的被动,被张湛几个小动作就掰了回来。
王凝之的水准,相较于王右军,自然是差了很多。
这也足以体现如今王家面临的窘境。
青黄不接,王羲之的身体扛不住了,可是很明显王家下一代人还没有成长起来。
诸如王凝之之流,只是江左普普通通的世家子弟罢了,想要让他凭借自己并不出众的知识和几乎为零的经验去对付杜英,也基本不可能。
这大概就是琅琊王氏的无奈吧。
因此琅琊王氏显然是更仰仗于王坦之的,王羲之并没有派遣自己这一辈的兄弟前来,而是让王凝之前来,本身也有向王坦之示弱的意思,希望王坦之能够在关中提携琅琊王氏,而不是辅佐。
只不过王羲之的深意,显然王凝之并没有理解,所以他依旧坐在主位上,而给王坦之安排的位置仍然在韩伯和阮宁之间,丝毫没有重视王坦之的意思,也显然没有把太原王氏当做整个江左王氏的一部分。
至于郗昙······
这个老狐狸,办事能力不强,察言观色的本事却是一流。
王坦之清楚,郗昙肯定能察觉到王羲之的意思,奈何郗昙根本就没有打算提醒王凝之。
一旦提醒了王凝之,那么王坦之和王凝之地位平齐,甚至隐隐凌驾于王凝之之上,充当“监军”的身份,那么郗昙岂不是又多了一个人要伺候,地位也不就跟着又掉了一层?
这让王坦之只能感慨一声,这些附着在王氏身上的菟丝子们,只会借助王氏的阴凉疯狂汲取养分、为虎作伥,但是却从来不会真的为王氏考量。
而既然王凝之是这般态度,那王坦之说话做事,也要有所保留了。
介绍完长安太守府的基本情况,王坦之也不发表意见,施施然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摆出来一副安心听候命令的神态。
韩伯和阮宁都有些奇怪,因为他们两个很清楚,在座的三个人,谁才是主心骨,可是王坦之这泯然众人矣的模样,俨然是不想深入参与到这场争斗之中。
这位王羲之也看好、本来就享有盛名的年轻人,又在想什么?
他的抽身而出,岂不是意味着王凝之和桓济这两个是不是了解关中、了解杜英都有待商榷的人要凑到一起制定计策了?
韩伯无声的笑了笑。
阮宁则是一头雾水,心中隐隐升起忧虑。
而桓济显然并不在乎王坦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