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断电话打开邮件,阅览《威尼斯之死》这个剧本,打开文件首先剧本是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中篇同名.
然后和剧本的主题都是:[艺术家绝对理性(超我)的抑至与陷入狂热激情欲念(本我),理智和情感的对立.]
"可以,光是主题我都看不懂,果然不愧是大导演."楚枳的话倒不是阴阳怪气,因为大导演一定有自身的表达,哪怕剧本不是自己写的.
举个小例子,地球的张艺谋拍摄《影》时,编剧李威写好本子,然后张导不满意""不管我就要他活着"要剧本里的替身活着,然后李威改剧本.
再说直白一点,没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成不了大导.剧本一共十几页,是个比较详细的梗概.
约瑟夫以强烈的视觉画面见长,因此剧本和剧情几乎没改.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位德国作曲家随家人来到威尼斯,在船舱见到了一位如希腊雕像般英俊的东方人,使他精神为之一振,哪怕染上霍乱,作曲家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想着东方人.
"这?为什麽感觉这篇有点同性影片的意思."楚枳看着剧情,有些许别扭.
电影剧本和中篇的区别是里是十四岁的波兰美少年,前者是神秘的东方青年.
身份和年龄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外貌美得离谱,超脱性别的美.
原文描述男主首次见到美少年的描写[人们仿佛置身于神话般的境界里,换句话说,他像远古时代人类起源或天神降生时那种传奇般的人物.]
美到堪比天神,楚枳默默点头,难怪会找他,原来是要一个倾世花瓶,这个角色的确该由原主的颜值来饰演,更加有说服力.
但……楚枳不想接,《十一郎》就有些同性恋的意味,即便表达观点更多是"戏如人生"以及宏大背景的小人物叙事.
《威尼斯之死》也同样,即便主题是男主作曲家对自身的理智和情感的战斗,作曲家男主也从未有有过龌龊的想法,更多是将美少年看成为"美"的符号,是偶像,是天神.
美到是灵魂死后靠近天堂所看见的第一抹微笑.
主题是主题,观众看到的是看到的,艺术片其实没啥人看,大多数人对影片的印象来自于自媒体,或者是三两张截图.
不看原片或原文,分分钟认为是同性片.连续出演两部,收益也不大,没必要.
就好似他拒绝巴贡邀约一样,导演有太过极端的表达欲望,再加上影片性转的背景,很容易因此产生不必要的争辩.
楚枳打算留言让牛牛拒绝,但系统突然冒泡.
[托马斯·曼是地球上也存在的大作家,而且也存在改编而成的影片.]
嗯?系统话语的意思在地球有一样的影片和原著,看情况成绩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