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一百五十发火箭弹,相当于一个重炮团,打了四波齐射。
用在几万人规模的会战中,尚且可以理解。
用来打他一个营级单位,还是半个步兵大队,别说日本人想不明白,参战的英国老也想不明白。
总共二百来号人,何德何能有一个重炮团伺候着火力掩护?
别说英国人没见过世面,没吃过猪肉,总听过猪跑。
带着手下人冲锋的英军少尉,踏上满是尸体碎尸的战场,不禁怀疑来到了一战的索姆河。
惨烈是一样的相似。
一战以前,欧洲所有国家的步枪都配刺刀。
马克沁大显神威后,刺刀就只能用来开罐头了。
英国老们没想到,在东亚战场还能用刺刀解决战斗。
更令他们没想到这儿的炮火密度赶得上欧洲战场了,属实是小刀拉屁股开眼了。
端着刺刀的日本兵晃晃悠悠的向英军少尉捅来,少尉生疏的用步枪中间一架,总算是架住了那要命的一刀。
可接下来该怎么打?
自一战以后英军就没有刺杀训练,连还招的套路都没有。
旁边出现一赤裸身体拿着捡来三八大盖的华夏兵,刺刀对准鬼子的腰子插了下去。
顿时疼的鬼子哇哇大叫,手里的枪攥不稳摔到了地上。
“战场上反应要快,拿刀照准了捅。”
老兵嘱咐了一声,继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在他看来这些鬼子完全没有以前的水准,够胆子,哪怕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也能杀敌。
还是火炮够劲儿的缘故。
要是以前的炮兵这么给力,早打赢小鬼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