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师改军都超编,最小的师改团不满员。
早在北伐时期,某军编制还很严格,但随着中原大战中各种封官许愿,师级编制开始快速泛滥。
尽管如此,当时的某军还想控制一下,因此设了二百这个上限——戴按澜的第二百师就是最后一个,决不再加。
但众所周知,底线就是用来打破的。
经国组建青年军,太子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201到209师的番号加了进来。
其他人没那么大面子,但可以换个名字。
比如新编xx师,暂编xx师,xx预备师,xx独立师——只要不入原有序列,就有好几倍的番号可以用了。
举个例子:张自中的部队叫三十八师,孙历人的部队叫新编三十八师,这两个不是一个师且分别存在,没想到吧。
三八年军委会统计,某军有240个陆军师,四五年膨胀到319个。
至于四五年后,为了拉拢土匪和各种地方武装,师级编制已经和金圆券一样彻底放弃治疗了。
当时仅东北一地,某军就任命了三十三个总司令、三十二个军长和一百五十八个师长。
这些武装总人数约二十万万,平均下来每师1265人——还不到中央军一个团的人数。
电影座山雕的原型张乐山拥兵三十,时任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四五年后,师和师的差距比人和旺财都大。
一千人可以是一个师,三千人可以是一个团,更不要提编制只有三个师兵力却超过一百个团的第十八集团军。
山西两广的各路诸侯,奉旨投降的各路伪军,统计不到的18集团军,凑数为主的地方武装……
编制?统一人数?
其实南京也不是没努力过。
张林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就是编制调整的结果。
但受限于南京政府的统筹能力和滇桂军阀的独立性,这种调整的最终结果是:在原本已经非常混乱的编制体系中,又多了一种编制。
不过总统府很快就不用头疼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