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成语“倒履相迎”即由此来。
年仅十五,身材矮小的王粲一进门,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
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确实是奇才,吾自愧不如。以后我定将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送他。”
十七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
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
不久,王璨由长安避乱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并将避乱路上所见写作《七哀诗》,深刻揭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令人怵目惊心。
及至到了荆州,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
王璨在荆州不被重用,只得游山逛景,寄情诗赋。
登当阳城楼所作《登楼赋》当是其赋中名篇,也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写出了作者客居他乡,见到异乡风物之美引起了思乡怀土之情。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一面。
此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也正是因为王璨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赋,才使刘表改变了对他的轻视,待为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