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样一个家伙被叫来了京城,还安排进了都察院,仿佛已经说明了朱棣在准备搞一个大动作。
就在甄武感叹陈瑛入京的同时,一个消息再次传来。
朱棣重启锦衣卫,以前那个替朱棣牵马扶蹬的书生纪纲,鱼跃龙门出任锦衣卫指挥使。
锦衣卫什么职责,不用多说,而纪纲此人,自小孤苦,遭遇太多不平,如今一朝得势,不用猜想,定然也要在京师里闹出滔天的风浪。
更可怕的是这两个人都是朱棣的信臣,加上这两人再得到朱棣的暗示下,怕是两人心中都不会牢记分寸两个字。
甄武起身双手背在身后,慢慢的走到院落当中,看着这京师中的天空。
朱棣两把刀都准备好了。
那些找死的人,可准备好接刀了吗?
……
时间很快来到了七月。
七月初一,朱棣在南郊大祀天地,昭告天下,正式登基为帝,废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四年,定明年为永乐元年,并且废弃建文在位时,所有对祖宗成法有过修改的政令,悉数恢复旧制。
另着兵部官员,开始归纳整理所有靖难人员的功劳,准备册封靖难功臣。
这一举动,仿佛火上浇油一般,让本就在坊间对靖难第一功的争论更加激烈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争论愈演愈烈,甚至各军旗下的军士都产生了摩擦和私斗。
可在这种情况下,各军的主将却仿佛浑然不知情一样,谁也未曾对这件事表一次态,好似放任不管一般。
就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匆匆来到了九月份,兵部官员终于把所有靖难将士的功劳整理完毕,送到了朱棣的手中。
所有人的目光一时间都看向了皇宫之中。
谁都知道,万众期待的靖难册封终于来了。
这一日,甄武穿戴好他的都指挥朝服,早早的向着皇宫而去,九月的天已经有些短了,这个时辰天地间还有一层朦朦的灰色。
不过当甄武来到奉天殿外后,发现此处已经聚集了很多的人,甚至张玉,朱能,张武等人也都已经早早的过来了。
甄武心中一笑,这些日子他们虽然对争论功劳之事,看似淡然,但是心中谁又不曾暗想过,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册封。
即便是甄武也无法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