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的执念,这么多年奋斗的目标,终于要实现了,谁又能不激动。
光宗耀祖,就在今日啊。
这时候,张武突然来到甄武的身边,他低声道:“大哥,我突然有些紧张怎么办?”
“紧张什么?”甄武侧头看他。
张武有些不好意思道:“不知道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册封,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竟然会有这么一天。”
甄武笑了一下,道:“别紧张,想来你应该在第二等中名列前茅。”
张武点了点头,他自己猜想的也是这般,接下来就看朱棣大方不大方了,若是甄武他们能封公,那他应该就是个侯,而且按照以前朱棣的习性,想来他封侯的几率会很大。
不多时,奉天殿大门打开,群臣进殿。
朱棣身穿龙袍,头戴皇冠,早已坐在了龙椅上等着群臣,他的腰板仿佛永远挺的都是直直的,好似多年战场生涯历练出来的铁血气质,他威严的看着鱼贯而入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眼神中自信且明亮,展示着他有一颗绝佳的大心脏。
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朱棣,这样的皇帝,不由得拿朱允炆来进行对比,可很快大部分的人得出了一个结论,好似朱棣的样子,才是一个皇帝应该有的样子。
群臣齐齐跪下参拜朱棣,山呼万岁。
等到行完大礼,朱棣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他简短且干脆的说道:“想必你们都知道今日是什么日子,朕也不和你们废话。”
说完,朱棣一挥手,一旁的狗儿捧着诏书站了出来。
群臣看到这一幕,甄武等燕府旧臣火热的看向诏书,而其余人却还在努力的习惯和适应朱棣的干脆和利索。
经历过建文和朱棣两个皇帝的人,不由得感叹朱棣和建文简直是两个极端。
一个咬文重礼,一个务实重果。
狗儿这时已经打开了诏书,慢慢的读了出来。
第一个得到封赏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竟然是依旧留守在北平的道衍和尚,朱棣竟然用这种方式化解了最近的争论,把靖难第一功给了一个出家人。
许多建文旧臣微微有些骚乱,不清楚这个道衍和尚到底有什么功劳,可是甄武等人在微微吃惊后,全部脸色复归淡然。
若说谁是第一个提倡靖难的,当属道衍和尚。
而这几年间,道衍和尚协助朱高炽镇守北平,给他们一个安定的后方,以及安心的后勤,功不可没,靖难第一功给了他,倒也算不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