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李玄衣坦言道:“柳兄实力出众,儒道底蕴深厚,又以前无古人的姿态,走完了行儒道的全程,这等引人瞩目的手段,必然会引起学子们的妒忌。”
“若柳兄入业京的消息传出去,恐怕会有不少人登门请教。”
“李大人是觉得,我会输?”朱祐极不紧不慢的反问了一句。
“自然不会,柳兄是大儒,天赋得到了稷下学宫院长周行天的承认,又岂会败给一些俗人呢?”李玄衣摇了摇头,语气中,充满着对于朱祐极的看好。
但朱祐极很清楚,这个看好,是假的。
这场会面,看似是闲聊,实则是在打压。
朱祐极没有隐藏自己的行踪,一登上飞行船,消息就传到了业京,身为大儒,进入业京,自然会受到官方势力的监视。
儒以文乱法。
这是任何朝廷都极为忌惮的存在。
“不过,不知道柳兄,对于京科状元——梁温书,怎么看?”李玄衣提起了一个人。
“就是那位连中六元的状元郎?”朱祐极道。
“正是。”李玄衣看着朱祐极,点头道。
“可是大儒?”朱祐极语气平淡,问道。
“半步大儒。”李玄衣回答道。
“既然不是大儒,我又何必在意呢?”朱祐极摇了摇头,一副并未将此人放在心上的模样。
“梁温书虽然只是半步大儒,但他有程亚圣的赐福儒器,实力堪比大儒,或许未必弱于柳兄。”李玄衣轻轻喝了一口茶,道。
“呵呵,或许吧。”朱祐极也不在意,懒得与李玄衣进行口角之争,毫无意义。
见朱祐极不与理会,李玄衣决定换一种方式:“敢问柳兄师承何处啊?”
“自然是儒圣。”朱祐极轻笑一声,悠悠回答。
“天下儒道,自然都是出自儒圣。”对于朱祐极耍心机的回答,李玄衣并未露出不满,反而点头承认了他的话:“不过虽然儒道殊途同归,但却有不少分支。”
“比如青云书院的程亚圣之道,比如稷下学宫的周师之道,又比如说小圣贤庄的荀子、孟子之道,自孔圣创立儒道以来,三千弟子,贤人七十二,开枝散叶,发展出了无数分支,儒道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