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之前因公殉职,领的那个门牌换回去老房子那边了。
南剪子胡同这边,则挂上了他新领的二等功之家门牌。
袁老望着手里了一袋稻种,心情十分激动。
这稻种很赞,粒粒饱满。
想必是周济民精挑细选出来的吧。
这样种出来的粮食,也不知道亩产多少。
随后,周济民又拿出一个笔记本给袁老。
“上面都是我记录的一些数据,希望对您有用。”
“你们京城人就是太客气了,我先谢谢你了。”
提着稻种和笔记本的袁老,开心地笑道:
“我身上也没有多少钱,等以后我真的研究出来了,我再来给你报喜。”
“那倒是不用这么麻烦,您要是到了京城,只要跟我吱一声,保证好酒好菜招待您。”
周济民摇摇头,继续道:
“我倒是不急着要这个研究结果,但我们有很多农民,他们急需解决粮食产量问题,国家也很需要!”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任,就托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了。”
一个不小心,周济民又嘴瓢了。
袁老面色古怪,“你应该也是年轻人吧?”
“哎呀,您不知道,我经常跟老教授们打交道,混久了,我自己都是老年人的心态了。”
对此,袁老也没觉得奇怪。
望着袁老远去的背影,周济民心说,稻种已经撒下去了,能不能丰收,就等来年的秋天了。
进入五月份,周淑晴也紧张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