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共王又任命了一个新的令尹,叫做壬夫,准备重整兵马,再战吴国。
壬夫是个贪官。他一上台就叫周围属国给他送礼。送的少的还被他训斥。陈国的使臣送的礼比较少,壬夫将使臣大骂一番,并叫他带话给陈成公,叫他小心点。陈成公一怒之下,跟楚国断了交,去归附了晋国。晋悼公非常高兴,马上派遣使臣,请吴王寿梦和陈成公加入反楚联盟成员。这样一来,晋国这边的势力进一步壮大起来。
楚共王查明陈国倒向晋国的原因后,当即下令,将壬夫斩首。然后亲自带兵去讨伐陈国。陈国马上投降。楚共王收服陈国后,准备挥兵伐郑。
郑伯召集群臣说:“这些年来,咱们归附晋国,楚国来打咱们;咱们归附楚国,晋国就来打咱们。这一南一北两个大国,为了自己的势力相互争夺,咱们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我看,如果楚国来,咱们就投降。反正都一样,投降哪一国都是要进贡的。”
就这么的,楚共王的军队刚刚进了郑国边界,郑国就派人来请降了。
等到楚国的军队一走,晋悼公就派旬瑩带兵来向郑国问罪了。郑国毫不犹豫,马上投降。旬瑩见郑国人投降了,没法打,只好定了盟约,带着人回了晋国。他一走,楚共王又带着人马杀进了郑国,郑国还是老办法,立刻投降,与楚国定了盟约。
晋悼公很恼火,他说:“郑国这么反复无常,该如何?”
旬瑩说:“这怪不得郑国。根源在楚国。我有一条拖垮楚国的计策。”
晋悼公饶有兴趣的说:“你说说。”
旬瑩说:“咱们有上、中、下三军。每回出兵,用一军。三军轮换出动。楚国人一到,咱们就撤。他们一走,咱们就出动第二军,等到他们再来,咱们又撤。如此轮换,咱们只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就能牵动楚国所有的兵马。时间一长,他们就会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终有一日,楚国会被拖垮。”
晋悼公呵呵一笑,说道:“你这个疲楚之计很好,就这么干。”
就在这个阶段,中军大将韩厥告老退休。晋悼公任用旬瑩接替韩厥的职务。旬瑩将晋、齐、鲁、宋、卫、陈、曹、莒、邾、薛十国军队编成三军,准备轮番出动。不求与楚国直接开战,只求不断的调动楚国出兵,意在疲楚。
当时,旬氏家族中的旬瑩和旬偃都在晋军中任职,两人的旗号上都写着一个“旬”字,容易混同。为了区别,他们分别把姓改了。旬瑩的父亲封在智,所以他改名叫做智瑩,旗号上写着一个“智”。旬偃的父亲旬林父做过中行将军,所以他就拿这个官职做为姓,因此旬偃的旗号上写的是“中行”,从此以后,旬偃又叫做中行偃。
公元前563年,智瑩编好三军,准备进攻郑国,以实施他的疲楚计划。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宋国派人来求救。原来,楚国新近灭了一个叫做偪阳(山东枣庄市南面)的子爵诸侯国,然后纠集郑国,从偪阳出兵,向宋国进攻。晋悼公于是令智瑩带领由晋军为主、诸侯参与的第一军,去援救宋国。
这第一军中有一支鲁国兵马。其中有一个将领叫做叔梁纥。此人姓孔,名纥,字叔梁,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孔丘的父亲。
智瑩没有直接去救宋国,而是转而攻击空虚的偪阳。偪阳城的守军玩了一手“瓮中捉鳖”的战术。他们关闭了内城的城门,却将外城的城门打开,引诱敌军进入外城与内城之间的瓮城。
当时,中计的正是鲁国军队。鲁国将领叔梁纥正在其中。
当鲁国兵马大部分冲进瓮城时,叔梁纥刚刚冲到城门洞中,此时门洞上的千斤闸轰然放了下来。那闸不偏不倚,正对着叔梁纥的顶门而来。叔梁纥慌忙丢掉兵器,双手一举,托住了闸门。此时,杀进瓮城的鲁国士兵纷纷往城外跑,叔梁纥不敢松手,直看着士卒们从他身边快速跑出去。叔梁纥不但托起千斤闸,还对着偪阳城里喊道:“谁敢出战?趁我还不撒手。赶紧出来。”
偪阳内城上有一员敌将,眼见一条大汉双手托住了千斤闸,便张弓搭箭,放了一箭。叔梁纥眼疾手快,不待箭来,双手一松,那闸门轰然一声落地。他就这么安全的退了出来。
这一壮举致使叔梁纥传名。
偪阳城毕竟城小兵少,经不住几国大军的轮番进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