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唐三彩

作者:是池鱼非故渊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三彩骆驼驮着的马鞍从驼背到驮着胡人的服饰都是用墨绿色的釉料来充分体现了驼色和质感,白色骆驼的形状是强壮的,在烧制的时候,褐色的釉在烧制的时候自上而下地流动,从而形成骆驼皮毛一致向下的状态想象动感自然。是釉的发展和陶艺的巧妙结合,使得釉色和形体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展现出了唐人的浪漫。

就像师傅对我讲述的,我国古代建筑中虽然有很多的精致的木质建筑,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典籍和字画,才能看懂的。

唐三彩建筑的造型,是一种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的建筑艺术。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唐三彩的建筑模式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它和诗词一起构成了唐朝文化的旋律。

在1959年,陕西西安郊区中堡村的一座唐陵中,发现了一套唐三彩的建筑造型。这座建筑整体是一座长方形的两个院子,中间有前厅、后殿、亭台、假山和池塘,两边都是浅浅的回廊。建筑整体排列整齐,布局合理,既保持了中国古建筑封闭、方正、对称的主要特点,同时也保持了“变化”的美感,真实再现了唐代民居的风貌。

回顾历史,从秦兵马俑,汉代百乐俑,到魏晋南北朝的陪葬俑,都是以兵士、乐工、侍女俑为代表的。表达了即便是死了,也要在另一个世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延续生前所享殊荣的待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陶器的创作题材,导致其不能充分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风貌。

而唐代的陶俑,则是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开放、从容的姿态,将唐人的生活热情、丰富的社会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比如,在唐三彩中,有不少陶俑工匠用精湛的技艺雕刻出的高鼻子、深眼睛的陶俑。

在形体处理上,突出了女子饱满的脸庞、细腻的皮肤、纤巧的双手、丰腴的双腿,这就是唐朝妇女的特点。比如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色女俑,她的脸庞安详、体态丰腴,与唐朝妇女的审美趣味相吻合。服装的处理,匠人则多用阴刻线纹,行云流水,疏密相间。有些陶俑衣衫飘飘,颇有“吴带当风”之感,有些衣衫层层叠叠,颇有“曹衣出水”之风。

这种技艺的典范就是女式陶俑的裙摆在空中,形成了一条很柔软的线条,再加上一层透阴的琉璃,把丝绸服装的质地衬托得淋漓尽致。

唐代人喜欢女人丰满,唐代的工匠们特意把女俑的脸弄得很小很大,让她们的脸看起来更圆更饱满。为了让脸庞看起来更丰满,大胆地将发髻也做了一个更全面的改变和创造,有从高到矮,从正到斜、从直到弯、从虚幻到真实,甚至有复杂的“双鬓望月”等复杂的花纹,完美地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面部形态。

为了迎合唐代的审美情趣,匠人们将妇女身体比例加以调整,形成上大下小的体积变化,再将衣服的前襟开得很低露出粉白的皮肤,从而充分地体现了“丰颊体肥”的美感。

唐三彩的兴起、发展和衰败,都是伴随着唐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而来的,唐初的兴起和盛唐的鼎盛,以及安史之乱之后的衰落。尤其是盛唐三彩的作品,更是形象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富贵生活,让人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从造型上看,唐三彩是一种现实主义,从颜色上看,唐三彩是一种浪漫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它充分地展示了“盛唐气象”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盛唐时期的陶俑最共同的特点就是身材丰满,充满了朝气和精神的魅力。但若细看,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物俑又有各种不同的造型,从而体现其独特的姿态、神情与个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无不彰显着在那个时代他们所感受到的高贵、荣耀和宏伟的感觉。到了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微妙的、生动的表情中感受到他们的感情。。

从出土的唐三彩俑来看,这些作品既表现了文臣、武将、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物,又表现了仆役、武士、商人、乐队、仕女等中下阶级的形象,涵盖了唐朝当时整个社会的不同阶层的大部分人。

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