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筑基不易

作者:人一介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如果不是大禹王的手掌特大,是常人的两倍,他都无法握过来。

而这柄铜耜的长度,相当于常人使用的四根连在一起。

大禹王心中高兴,不仅仅是为这件神器的无比宏伟,还是因为刚才目睹的它的强大效力。

兴奋莫名的心情难以抒发,将这柄铜耜高高举起,直指苍空。

大吼一声:“感谢上苍,赐禹神兵!”

大禹王的性格是少说话多干活那种,素来沉默寡言,如今却吼了一嗓子,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大禹喜得神兵,喊了一嗓子,声震四野,附近成千上万跟着大禹治水的老百姓无比知晓。

紧接着,包围这这块地方和大家不尽不休的污泥浊水迅速后退,很快就露出大片土地。

这些以前都被大水淹没,有的地块已经寸草不生,有的地块还有没有死净的禾苗。

一看这个情景,大家就明白,一定是出了大事了。

都迅速地跑到了积石山,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应该是他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九条大河,把洪水引到大海,最后终于治水成功了。

岳飞研究过史记的夏本纪、山海经等史籍和文献,知道古时的数字“九”的意思是一个指代称谓,不是一个确切不变的数字,而是代表全部、所有的意思。

比如史记中司马迁说的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中数字,除了四时和四季符合以外,其它都是形容词。

具体到底是那些山,那些河,那些州,都只能参照历史记录,予以确认。

继续比如历史记载的开山通河,就有十一个,它们分别是:荆山、太岳山、王屋山、太行山、常山、太华山、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大别山、衡山。

而这些上往往南北走向蔓延几百里,不止一道流水从西而来往东而去要穿过它,所以大禹的神兵利器天降铜耜,也不止一次劈开了它们。

当然,那些不计其数的小山,司马迁也没有看上眼,不予记录在岸,那些数不清的山头才是大禹和他的治水大军每天都要对付的。

比如虽然史记没有提及,其它文献却有记载的龙门和伊撅,积石山,青铜峡,都是让洪水宣泄、西流东渐、奔腾入海的关键。

只有将它们逐一劈开,才能使日常的河水畅通无阻,洪水泛滥时期猛兽一样的洪峰得到控制。

那个时候,这些治水大军的工具都是最简单的农具锄头和锨镐,估计大多说都是木制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