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戈撇嘴道:“哎猪婆,你刚刚还说你上你也行呢。”
“所以啊,老天爷也赏了我饭吃。”杨宓得意一笑,像极了一只偷到鸡的小狐狸,自得道,“这是天赋,我们才是一类人,你这种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
正聊着,银幕上诗人跳桥自杀,激烈的背景音乐吸引了几人的注意力。
整部电影也是从这里节奏猛然变化,正式进入了导演曹宝平的领域。
曹宝平最喜欢的就是通过内聚焦的方式,用生活在社会和城市底层的边缘人物的内视角塑造出他们在喧嚣和压力之下的惶恐不安和无所适从,进而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审视人性的挣扎。
于是节奏瞬间由舒缓过渡到紧张,平和过渡到焦虑。
无论是李米还是裘火贵、裘水天,包括警察叶倾城,他们都是曹宝平手里的棋子,在镜头底下都好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那种敏感焦灼的状态正在通过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影响着观众的情绪。
这种影响不会因为影片情节中的小幽默而得到缓解,比如周讯饰演的李米因为保存着男友方文照片的杂志被两个毒贩弄丢而猛然情绪爆发压制了毒贩,但又在客观条件——刀子的威胁下秒怂。
影院里的观众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确实笑了,但是转瞬即逝。
因为在导演的视听语言之下电影的基调已经被定死了,就是灰色的,挣扎的,沉重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会说演员只是导演手里的棋子。
什么是内聚焦叙事?
所谓的内聚焦叙事视角就相当于一个“隐在叙述者”的形象,在这种视角中,摄影机只叙述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让观众通过与叙述者合一的角度充分感知人物的视听与思考。
而整部电影观众又是有着上帝视角的,所以他们自然隐隐地预感到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定然是走向幻灭和破碎的。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李清的表演凸显了出来。
因为他的表演很【平】。
这个【平】不是【木】,他的表演是有变化的,只是他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内核和节奏都好像一口深井,所有的情绪都藏在井底下。
就像曹宝平对李清说的,你比那个诗人更像个诗人。
于是这就跟其他人的焦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般来说当这两种情绪存在一个镜头底下的时候或许会撞出火花来,但是一旦单独存在,就会有一种割裂感。
就好像我这边都要下油锅了,你那边还在钓鱼,不是画面画风的割裂,而是情绪和节奏的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