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不忠不孝,天下祸首袁本初……”
郭图气的浑身发抖,戳手而立,指着戏志才大骂起来,言中对张涵的罪恶行径进行了详细的暴光,说来说去,无非是张涵阿附宦官,讨好灵帝,与董卓勾结,擅自出兵攻占泰山云云。
“不忠不孝,天下祸首”,这话是有来历的。
张涵攻占泰山郡,直接在背后挖兖州的墙角。兖州刺史刘是关东会盟者之一,袁绍身为盟主,是不能不出头的。袁绍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指责张涵擅自出兵攻打泰山,图谋不轨,要求青州军即刻退出泰山云云。关东群雄云集麾下,袁绍手握雄兵二十万众,正是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之时,口气十分不客气。
袁绍万万没有想到,张涵早已把他当成了敌人,毫不犹豫就应战了。张涵亲自操刀,以类似大字报的文体,写了一篇文章――《答袁本初书》,并通过种种途径将其散布天下。
在文章里,张涵提出了几个问题:
第一,董卓能为祸阳,皆起于袁绍提议召集四方猛将豪杰。文章引用了曹操的话――“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一狱吏足矣”,称宦官势大,不过是皇帝纵容的结果,只要大将军一声令下,随时随地都可以拿下十常侍。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四方兵将未至,宦官都已经被杀光了。袁绍是不明白这一点,还是另有图谋?
不管袁绍如何反驳,是思虑不周,还是其它,“天下祸首”之名,他都难以洗清。
第二,董卓妄行废立,非人臣之所为――张涵严厉地批判了这一点,这是立场问题,一定不能犯错误。然后,张涵笔锋一转,开始置疑群雄讨伐董卓一事的合理性。一句话,投鼠忌器。少帝刘辨被废了,还在薰卓之手,袁绍起兵之时,有没有考虑过少帝的安危?有没有策划过营救少帝?张涵接连用了几个疑问句,便直接将少帝刘辨之死,半数归罪于董卓,半数归罪于袁绍了。
薰卓废了少帝,所以才攻击他。现在袁绍害死了少帝刘辨,至少“不忠”这个罪名是难逃脱掉。
第三点就是攻击袁绍的个人品行了。袁绍的叔叔和堂兄遭难,满门被薰卓处死,天下都很同情他。张涵在这里便提出了疑问,为何袁绍一家安然无恙,安居在渤海南皮,而袁隗和袁基满门具死,袁绍图谋起兵已久,难道他在起兵之前,都没有想起来通知叔兄一声吗?张涵在后面用了很多赞美
来赞誉袁绍大义凛然、大公无私云云。讽刺之意,?
第四点,张涵指出,袁绍将兵数十万众,屯兵关外数月之久,未尝前进一步,空耗国帑,不知是何居心?然而,张涵开始给曹操上眼药,盛赞曹操以五千兵,奋力向前,与凉州军大战的情形。张涵在这里修改了好几遍,最后只用了八句话四十个字,便将酸枣众人的观望,与曹操的孤身奋战描绘的栩栩如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传诵一时。
正在家乡休整募兵的曹操,读到此处,又是赞叹,又是恼怒,恨不得连桌子都拍烂了――张涵这一手太狠毒了。曹操与袁绍从小一起长大,袁绍是什么样的人,曹操太清楚了。张涵这哪里是在夸他,分明是在害他。
第五,张涵指责袁绍挑起来平原的叛乱,致使平原民众死伤狼籍。郑重等人与渤海勾结的书信,都落在了张涵的手里。别说袁绍有意图谋青州,就算他没有此心,张涵也可以断章取义,把平原的叛乱栽在了袁绍的身上。袁绍挑起了平原叛乱,张涵质问,意欲如何?
到了这时候,张涵才说到袁绍的指责。张涵简单地解释说,是琅邪国相和泰山太守一起邀请青州军剿灭泰山贼的。这个,不会有问题。琅邪相是张涵的亲二叔,泰山太守应劭全家都在张涵手里,应劭又不肯任事,成天待在家里,张涵控制一下消息,便不会有事。
然后,张涵直接就问,袁绍你这么个“居心叵测的不忠不孝的天下祸首”,有什么脸面询问此事,区区一个渤海太守有什么资格管到青州牧的事,并用了一句隐患的话作为结尾――“吾大汉尚有天子在!”
张涵的意思很明白,袁绍你以为你是谁呀?我大汉国还是有皇帝的。
老实说,这篇文章也不能左右舆论。但是,张涵也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他只要把水搅混就可以了。
+涵并没有太坏的名声,当然,也不怎么好就是。而袁绍是谁?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袁绍能位列众人之上,汝南袁氏的名声起了不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名声是袁绍立身之本。如今张涵手握一州三郡国,可以不用太在乎名声,袁绍可比不了。
说白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名声上,张涵就是那个光脚的,而袁绍则是那个穿鞋的。更重要的是,张涵的指责并非无中生有,把袁绍的言行前后一联系,谁看了也得承认,袁绍是很可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