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承粮

作者:眨眼的星芒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你每天进宫做什么,天天回家要死不活的,多久没宠我了。”美妇人嘴上幽怨,手还是轻揉肩膀。

近日做什么?

当然是在修撰文献大成,每天躬腰俯首写几千字,手都快抄断了,但杨士奇回家从不谈朝政。

以至于这段时间旷工,刘氏还以为他在外头寻了欢好。

“好啦好啦,老爷我就懈怠这几个月。”杨士奇无奈苦笑。

“哼,你说话算话?”

杨士奇深以为然点点头,心里却想去哪里住几天,他关切地问:“稷儿呢?”

“去谁家府上读书了吧。”美妇人回答。

而正在这时,京城太平北街。

朱瞻墉骑在马上等候。

知道太孙要找的人,朱元璋不禁好奇。

壹:“既是左春坊中允,应当为洪武年间的科举进士,咱怎么没听说杨士奇?”

朱瞻墉:“太祖,此人特殊,既非进士,也非举人,是一介白身,乃由人举荐当上翰林编修,他的智慧和太祖一样,是游历坊间学来的。”

杨士奇自幼丧父,好不容易母亲改嫁官员,但那官员受他人牵连,被朱元璋下令流放……杨士奇如同朱元璋一样,自幼开始在坊间讨生活,但他热爱读书,以给学生当教授糊口。

壹:“你如何知道他?”

朱瞻墉:“杨先生是左春坊左中允,教过我六经,此人虽有才能,但是……很苟。”

苟并非贬义,反而是深思熟虑的意思,不会轻易表态。

事实亦然,

解缙满腹经纶,却死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争斗中,杨士奇智慧尤在他之上,历经五朝,任内阁首辅四十余年。

只在关键时刻出手,寻常时压根看不出来,他是偏向太子还是汉王,就如朱瞻墉看过那些苟道流小说的主角。

朱元璋等人不同苟为何意,联系其‘苟且’,似乎能一知半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