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还是被压下去了

作者:给您添蘑菇啦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但总有一天,竞争对手的航天事业会被什么东西点燃,我们运载火箭技术将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并被其大幅度超越。

届时,人们看到竞争对手一年的成果,胜过这边十年的苦功,继而引发的政治影响,只会比一次发射失败严峻百倍。

相反。

发达国家航空事业的停滞,恰恰是我们超车的黄金机会。

这十年,正是黄金十年。

与其他停我也停,不如抓紧时间实验新技术,上马新项目,为我们航天事业的飞跃积蓄能量。

其实,这样的创新派,始终都有,沈听澜这一代人的思想也并不比前辈们高明。

只是,挑战新技术,就意味着遇到更大的风险。

也许用十几年也摸不出什么新技术,碌碌一生。

也许像今天这样发射失败,前途尽毁。

且航天规划往往是以十年为界的,从计划到成果的周期,往往也会大于领导的任期,多数时候,反而只有一线研究员和工程师才能从一而终。

幸运的是,随着沈听澜这一代人的成长,他们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也遇到了支持新技术路线的领导。

十年前,院领导力排众议,批准黄二研发。

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为了利用这金贵的十年,黄二计划采用超过90%的新技术,远高于国际平均的30%。

这样飞跃式的前进,当然会承受前所未有的风险。

从黄二立项那一天起,它便饱受争议。

有人不愿自己专精了一生的技术被淘汰而非议。

有人为了远离风险撇清关系而非议。

有人为了打击自己的仕途对手而非议。

有人抱着“中华航天”的荣誉牌匾而非议。

即便如此,沈听澜这一代人依然顶住了压力,排除万难,将黄二送上了发射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