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远见

作者:吹个大气球9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而唯一一如既往保持的传统,就只有“讲得快”这一点。

可这一点能保留下来,实际上,道理也是一样的。

学术院短短两年课时,如果讲得慢一些,可能就要拖到三年、四年。

对那些已经进入学术院的人来说,绝大部分人,原本也就不是为了学手艺报效盟堂去的,而只是想拿到那个凭证,好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更顺利地继承家族的衣钵。

所以学不学得会、学不学得精,对哪怕是普通人家出身的孩子来说,也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抓紧度过这两年的时光,抓紧被分配进体制,抓紧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因此在上下两头的共同选择下,全世界的学术院,至今都维持着两年的学制。

只有那些真正意义上顶尖聪明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这两年之内,就掌握很精深的理论,而绝大部分人,只能在被分配到技术岗位后,依靠年复一年的自我摸索和民间的“师徒制度”,才能真正获得足以赖此为生的技能。这个过程,短则五六年,长则十来年。

全世界各地,各行业都如此。

以徐家的机器人制造产业为例,工厂里的那些工程师们,彼此之间几乎全都有着师承关系。

日常称呼,就是师父、师娘、师兄、师姐……

一些隐秘的理论,也就是传说中的秘方,从来不会出现在课本上。

只会在他们内部流传。

但反过来讲,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类世界的科技水平,反倒提高了。

——因为效率真的很高。

纯纯粹粹,是极少部分的天才,以集中化的制度,高效地产出一篇又一篇精深的理论成果,并且在地方资本和盟堂军事力量的推动下,快速投入应用研究。

至于其他那些进学术院镀金的渣渣,这些人不管考几分,总归都是不影响人类科技文明发展进程的,在盟堂的管理者看来,就当养猪求稳定好了。

等打起仗来,还能派上前线当炮灰。

毕竟是为军事任务服务的学术院嘛,毕竟是军政一体的体制嘛……

你们这些小家族、平民家庭的年轻人,占了便宜,就该承担责任和义务的。

而同样是镀了金的大家族的孩子——

请问战场后方,要不要人主持大局的?

要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