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番外篇唐朝两大盛世与安史之乱终篇

作者:上官小雅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768年(大历三年)左右,西域守军又与朝廷恢复了联系,朝野上下对他们“忘身报国”的精神感动得“酸鼻流涕”、唐代宗下诏褒奖,并向西域唐军通报内地情况,对守军大加赞扬。

其实就历代中原王朝而言,经营西域不外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就内部来说,控制了西域既可张扬国威,又保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就对外来说,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牵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并进而保障河西,陇右的安全,防止南、北两个方向游牧民族势力的汇合。吐蕃攻陷关陇之后,西域地区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战略意义,西域的存亡对整个唐朝边防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所以西域虽有“奉国之诚“,朝廷却因“事势不及相恤”,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七、佛教复兴

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施行道举,兴建皇家道观楼观。安史之乱后佛教复兴,李亨、李适、李纯、李漼和李儇改变崇道祖制崇信佛教,自上而下佛教盛行迎送佛骨。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当时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据儒学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见。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暴发了。元和十四年是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有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但是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大幅削弱了佛教势力,大幅降低了佛教对社会的影响力。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