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遣散顺营

作者:木子蓝色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每户其余男丁,则为余丁,也要定期接受训练。

屯镇的地,则是七分归屯民佃租,三分为军屯田。佃租其实就是田赋,但缴纳的粮留做屯镇军粮。

三分军屯田,则是屯丁们一起耕种,收获粮食也归屯镇军仓。

这看起来与卫所很像,但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其一,卫所武官、军户身份都是世袭的,另外卫所的军丁并不全是本地的,而是各地勾检调派服役。

而现在这屯镇,是带移民性质的,同时也不是世袭身份。

比如忠武镇党守素麾下一营人马,派驻到永顺宣慰司旁边的原永定卫大庸所,建立大庸屯营,这一营人马,连同他们的家眷全都迁移到原来的大庸所城,以及周边的屯子等。

按营哨队这么划分,然后点选出五百正丁,平时一百五十人负责镇守营城、哨所等处,剩下的三百五十人负责耕种集体的屯田。

除这五百人外,这营其余男女老少,分给他们田地耕种,一样的纳粮。

那些屯丁,轮流上番,去当值训练等,都是有粮饷的,打仗也另有行粮等。

他们屯田耕战,是兵也不是兵。

他们的后人,可以选择继续报名点屯丁,还是不报名。

甚至可以说,这种屯镇,其实更接近于隋唐的府兵,首先除了一开始五忠转换为屯镇外,以后屯丁都是用点选的方式,也就是招募。

其次呢就是点选后可以家人承佃屯田,这田不能买卖,但是享有佃耕权。

他们更主要的任务是侧重于屯田,然后是承担部份守卫的任务,但不需要自备武器装备这些,上番当值还有口粮,打仗还有行粮,立功也有赏赐,还能授官等等。

但他们不是正式军队。

跟团练也不一样。

团练,其实就是纯粹的地方民兵,点选民兵后,闲暇时会接受训练,一般不承担什么任务,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征集起来。

而屯镇相对团练而言,他们是有一定的任务的,就是守卫毗邻土司之地,并有移民开垦之意,平时要负有守卫屯镇关隘,震慑土司的任务。

屯镇设有正式的武官,但没有正式的士兵。

五忠转为屯镇,其实就是变相的遣散,就地安置的意思,还要再发挥下余热,开垦边荒,震摄土司。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