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应的是,黄台吉对范文程也是一向赏识有加,在对待明朝的许多战略问题上几乎言听计从,十分信任。
可是即便如此,面对如今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黄台吉,就连范文程也不得不小心谨慎一点了,在说出自己的建议之前,先表了一番忠心,好叫黄台吉得知,自己所说的话,是为大清好,是为黄台吉好,而不是为了向多尔衮兄弟示好。
只见他说完了,叩首在地上,不言也不动,只等黄台吉给他个回答。
“没错,对你,范文程,还有你们,朕,岂能不放心?你,说吧!”
俯首跪在地上的范文程,听见黄台吉这么说,当即松了一口气,然后直起身,低着头,说道:
“奴才听说,辽西那边也有了新的变化,祖大寿的外甥,祖氏军中新秀将领吴三桂,已经率军进驻了义州城,而且正在重修义州城,不知他们眼下进展如何了?”
站在黄台吉的立场上,范文程当然坚定地支持黄台吉,收拾掉已经隐隐威胁到大清国皇权一统的多尔衮兄弟。
但是,作为一个汉奸文人,他最大的抱负,并不满足于维护黄台吉个人在大清国内的皇权一统。
他的最大抱负,是辅佐大清国的主子,南下中原,混一宇内,一方面成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理想,一方面也洗脱掉自己投靠异族之后注定要背在身上的汉奸骂名。
在他看来,只要辅佐大清国的皇上南下中原,征服了关里河山,关里的文人百姓,就会跟自己一样。
到那时,大家伺候一个主子,彼此都一样,谁也别说谁,哪还有什么汉奸不汉奸的呢?
所以,当他警觉到黄台吉的做法,有可能造成内耗,有可能损害到大清国的实力之时,他本能地就想阻止。
他想这样做,既非单纯地要替多尔衮兄弟说话,也非单纯地为了维护黄台吉的大清国皇权地位,而是为了实现他自己隐藏在心中的所谓文人抱负。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不希望大清国的上层发生内讧,甚至发生内斗,内乱。
就此而言,他这个内秘书院大学士与内国史院大学士刚林、内弘文院大学士希福,是一样的。
但是,希福和刚林这样的人,要么是把目光瞄准了辽东半岛南端的金海镇,要么是把目光紧盯在了八旗内部尤其是盛京城中,唯独没有去关注辽西明军的动向。
而这一点,正是范文程的“高明”之处。
只此一句话,范文程就让黄台吉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大清国如今两面受敌的形势,同时也立刻认识到了在这个时候稳定大清国内部、稳定八旗上层的重要程度。
黄台吉听了范文程的问话,并没有回答,而是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对他说道:
“祖大寿与朕,当年,在大凌河城外,有过约定,直到今天,朕仍坚守前约。祖大寿其人,虽有反复,未曾来投,但朕相信,有了前约,其人必不会再忠于南朝。
“而其兄弟子侄辈中,也有多人,在朕这里,高官得做,厚禄得享,朕若欲假手南朝,将他拿下,简直易如反掌。所以,辽西祖氏诸将所统之军,当不足为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