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四章 踏雪入太行(大章求票!)

作者:独孤赏月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修整河堤时挖出的河泥就是这些新田的上层。

所以这些田地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非常好,行垄之间露出的土壤都是黑黝黝的,跟其他地方的黄土截然不同。

大片的农田的中间,每隔一段路程就能够看到一个村落。

这两年稳定的社会环境,加上淮海军减少农税,废除丁税以及徭役。

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分地的政策大大增加了农村自耕农的数量。这些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当然淮海军的农场也变相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农场的种植理念可以带动周围农民农业技术革新。

要知道,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能力进行农业研发,地主倒是有能力,但是不会去做。

另外,普通的农民一般也不会尝试新作物的种植。所以像玉米、甘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传到中国几百年了,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

但是农场却能够整合资源去做农业研发,去尝试新作物的种植。

到了后世,中国的农村再次尝试推广农场化种植,就是因为这种种植模式确实比分散的小农模式要更加高效。

等到以后工业化布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董书恒还是准备推广农场化种植模式。

以后哪怕灭了满清,淮海军的农场还是要继续发展下去。而且董书恒还会支持更多的个人建立农场。

耕种土地以后会有很多,很多!

到了徐州之后,运河两岸就能够不时的看到高高的烟囱,烟囱里连绵不断地向外冒着黑烟。

在后世这意味着环境污染,一般只有在落后的地方才有这样的工厂。

发达的地方早以将这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淘汰调了。

人们看到了之后总会忍不住表露出鄙夷的神色。

但是现在,这些烟囱在董书恒的眼中却是充满美感。

这代表着工业的力量。这些重工企业就是淮海军搞工业化的基础。

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煤炭和钢铁的产量都还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表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