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点头道:“正该如此!当今外有鞑子内有流寇,祸我大明,生灵涂炭。某都恨不得弃笔从戎,效岳武穆尽忠报国。”
“精忠报国?”
李自成摇头长叹,“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几位士子恍惚一下,然后面面相觑。
他们这才想起眼前的“李半仙”是“泥腿子”出身,屁股坐的跟他们不在一处。
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啊。衙门不光在泥腿子头上拉屎,还要让他们出擦屁股纸。
单说眼下,流贼刚走,官军又来了。
官军能空手离开吗?
“倏奉一文,取米豆几千石,草几千束,运至某营交纳矣;倏奉一文,买健骡若干头,布袋若干条,送至某营交纳矣;倏奉一文,制铜锅若干口,买战马若干匹,送至某营交纳矣。
并不言动支何项钱粮,后日作何销算,惟以迟误则以军法从事耳。”
按当前传统,本来武官地位远逊文官,更不用说呼喝县官采办军需。
明朝中后期,大将、副将给兵部官员上手本时,一般自称“门下小的”。
比如戚继光给张居正写信就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他们的给养、军饷之类被人捏在手里,怎么能硬气的起来?
实在很感慨。
想当年大明立国之初,总兵有列侯的美名,地方官员都是“伏谒如属礼”。
卫所指挥也威风,若知府不下马表示敬意,卫所官能直接愤怒的“鞭辱仆隶”。
现在反过来了,“承平日久,弓刀废弛,至以二三品龙韬虎贲之将而称走狗于六七品文阶者有矣”。
除了“承平日久”,还有个原因——土木堡战神被俘之后,以勋贵为代表的武将地位集体滑落。明军也从“驭外”变成“御外”。
但战时,尤其下层文武地位就又不一样了。
朝廷让武官出战剿贼,却拨不下几个粮饷。既然卵蛋没被捏住,那武官自然硬气起来了。县官算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