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一思想犯水文不看

作者:三院老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接着父亲去世,李贽离任回家丁忧。没想到海盗横行,祖居毁于战火。

众所周知,大明官员俸禄太低了,老实人活得很辛苦。

李贽守丧三年期满,一贫如洗。好不容易再入京刚得了个官,爷爷又去世了。

由于父亲已不在,李贽必须替父丁忧。

此时他实在囊中羞涩,根本无力再携妻女回乡。只好把朋友赠送的“份子钱”一分为二,一份留给妻子置田地,供其生活;一份自己带着回乡办理丧事。

三年守丧完毕,李贽风尘仆仆返回,却得知二女儿和三女儿都已在灾年中饿死。

再次入京,李贽得了个从九品的礼部司务,和离任时相比低了两级。

就这他也不思悔改,把同僚上司得罪个遍。

“……为县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触;为礼部曹务,即与高尚书、殷尚书、王侍郎、万侍郎尽触也;汪与董皆正人,不宜与余抵,然彼二人皆急功名,清白未能过人,而自贤则十倍矣,余安免触耶……为郡守,即与巡抚王触、与守道骆触。王本下流,不必道矣;骆最相知,其人最号有能有守、有文学、有实行、而终不免与之触,何也?渠过于刻历。”

幸好这期间他结交了王阳明的徒孙,融入了激进的泰州学派。

王阳明不必多说,能文能武。

老先生年轻时信奉朱老夫子的“格物致知”,有一次格了七日七夜竹子,指望格出圣人之理。

最后竹子没参悟透,反而受风寒病了好几天。

“格物致知”真扯淡呀,咱创个“心学”吧。

心学派反对理学派累赘的格物致知,提倡直接追求心理的自由自在。

脱胎于心学派的泰州学派更是狂的没边,什么孔子孟子三纲五常,那都是“假道学”。总而言之,打倒一切权威,藐视一切准则。

当然,他们也没狂到“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不然早被剿灭了。

李贽终于找到了知音。仕途未必如意,却因为钻研心学而别有一番乐趣,“五载春官,潜心道妙。”3(春官,非椿宫,是礼部别名)

他认定心学乃是“不死之学”。他说:我个性倔强,不肯屈服于人,但对于心学,也不得不信服了。

几年后李贽调往南京做官。南方风气开放,李贽如鱼得水。

他常常与各种学派的人论学,甚至和利玛窦从天体运行到几何数学,从四书五经到嘎灯创世无所不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