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钱难赚

作者:三院老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因为铜钱属于价值币,不是信用币,只要含铜量实在,就能通行天下。

现今也没有冲床,铜钱都是采用浇铸工艺。

先设计出样钱交由工匠在精铜上雕刻出祖钱;再用祖钱翻铸出若干母钱;最后以母钱为本,用翻砂铸造的方法做出子钱,也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制钱。

其中祖钱要比母钱略大,母钱比制钱略大。这是由于铸造过程中会发生缩模。打磨抛光时也会导致尺寸及重量的减少,所以祖钱会提前让出余量。

铸钱倒是不难,技术含量不高。问题是要用真材实料,就没多少利息了。要是铜价再一涨,甚至还会亏本。

官钱为了节省成本,会搞些当五、当十甚至当百大钱,也就是说一枚铜板可以当五文、十文用。

但是这种钱在民间用不大开。因为现在的货币不属于信用币,不是你标什么就能当什么用的。

老百姓只看钱币料子。大钱虽然尺寸大一些分量重一些,但也有限。傻子才会拿一文当一百文。

天启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甚至还请铸过“当千三”大钱,一个铜板当二两银子用,糊弄鬼呢。(天启年还有“十一两”铜钱,貌似是值十文重一两,不是一个铜板当十一两银子。)

尤其是铸私钱的,都是铜料,你官钱刻字,人家也会刻字;你刻什么,造假者就刻什么。完全没有防伪技术。大钱的市场很快就烂了。

市面上的私铸假钱一直和官铸真钱如影随形,无论哪个朝廷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再过几年后的张慎言就提出明末物价暴涨的一个原因是“非钱少之患,正钱多之患也”。

大明朝廷铸的铜币本来就少,而且还流入东南亚、高丽、倭国等地相当数量,市面钱不够用。那自然有私铸的填补,甚至要超过官钱数量。所以“则钱多于私铸之患也。”

除非是特别劣质的私钱,那倒是好区分。因为偷工减料的原因,比如锡铅锌掺多了,工艺又不好,会导致钱文模糊,色泽差,钱质脆容易折损。

比如“千钱不盈三寸”。一千枚私钱累叠在一起高度居然不超过三寸。甚至还有“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垃圾货。

要么就搞出机制币来防伪。然而这太难了。就算水力或人工冲床能将就用一下,现今也找不到能刻钢版模具的工匠。以后再研究吧。

另外,拜朝廷低下的行政效率所赐,大老爷们又不知道市面上有多少货,又该发多少钱币,金融秩序也没的,各地不时会有银贵钱贱或者钱贵银贱的现象发生。

所以铜钱币值相当不稳定。这个月一两银能兑换一千二百制钱,三个月后可能就变九百文了。

甚至还会出现把铜钱销熔为铜器,反倒得利更多的情况。

明朝的制钱有京、省之异,京钱称为“黄钱”,外省铸造钱称为“皮钱”。京钱比皮钱重一些,含铜量实在,价值也高。

明代中后期的银钱比价,大致为纹银1两可以兑换京钱600文,皮钱1000文。到崇祯五六年后银价开始渐涨,先是能兑换800文,然后到末年约2000京钱才能换一两银。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